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2014年索契冬奧會  >   要聞  >   正文

索契冬奧會閉幕 冰雪激情?平靜中美麗!

2014年02月24日 15:28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不知是否因為事先調低了預期,索契的陽光感覺格外暖煦。預想中緊張的安保形勢與戲劇化的競技情節在重兵鎖城的索契化作融融春水,反倒是繽紛的俄羅斯貼布涂裝,志願者燦爛的笑臉,以及晶瑩冰場與綿白雪道上的飛揚激情,勾畫了2014年2月的這個暖冬裏,黑海之濱、五環旗下,最美麗的風景。

  對中國人而言,最美的彩虹呈現在速度滑冰賽場。25歲的哈爾濱姑娘張虹以1分14秒02奪得女子1000米冠軍,為中國速滑擊碎奧運無金的堅冰,被稱為阿德勒滑冰館最大的驚喜。她的成績距離冬奧會紀錄只有0.19秒之差,她的金牌結束了中國速滑34年的等待。

  荷蘭人在大道賽場捲起的“橙色風暴”。22日最後的速滑比賽中,荷蘭男、女隊分別創造3分37秒71和2分58秒05的奧運紀錄,毫無懸念地摘走團體追逐賽兩枚金牌。全部12個小項中,荷蘭隊一舉拿下8金7銀8銅,四次橫掃速滑獎臺,在女子1500米中甚至包攬了前四名,實力之強令其他隊伍難以望其項背,一改四年前溫哥華冬奧會上傳統強隊平分秋色的“和諧”風貌。

  短道速滑原本該是中韓兩強的對臺戲,俄羅斯隊卻憑3金1銀1銅與之形成鼎足之勢。倚仗著曾經的韓國名將安賢洙、如今的俄羅斯股肱維克托安,東道主以三金統治男子項目,唯一一塊非“俄姓”男子金牌歸於加拿大的上屆冬奧會“兩金王”哈梅林。

  主力王濛因傷缺席的中國隊和短道傳統強國韓國隊則平分了女子項目的四塊金牌。從溫哥華女子4金男子無牌,到本屆女子2金3銀、男子2銀1銅,中國短道四年甩掉陰盛陽衰的帽子;韓國這次卻“偏科”嚴重,女子2金1銀2銅、男子“顆粒無收”。

  花樣滑冰見證“北極熊”的全面反擊。從上屆與冠軍絕緣,到本屆的3金1銀1銅,俄羅斯以難擋之勢重新加冕花滑霸主。唯一沒有獎牌入賬的男子單人滑是東道主唯遺的阿喀琉斯之踵,31歲“冰王子”普魯申科的因傷退賽留給人們悲愴的背影。然而即便普魯申科在列,俄羅斯本屆的花滑陣容仍均齡只有22.6歲,鎖定金牌的同時也鎖定未來。

  日本19歲選手羽生結弦、哈薩克選手丹尼斯滕等齊登男單領獎臺的景象似乎在為亞洲勢力的崛起背書,然而隨著中國雙人滑“三駕馬車”時代的終結,又有上屆冠亞軍金妍兒、淺田真央等日韓女單的“黃金一代”逐漸淡出舞臺,亞洲花樣滑冰的霜凍期也許已在門外。

  冰壺、冰球仍是加拿大人的天下,彪悍如東道主也只能望冰興嘆。中國男子冰壺隊歷史性地進入四強,只遺憾地錯失了首奪冬奧獎牌的機會,上屆領銅牌而歸的中國女隊則以第7名收場。

  雪上賽場沿著經典與時尚兩個方向一路飛奔。一邊是冬奧會傳統霸主挪威隊高居獎牌次席的11枚金牌全部來自雪上,一邊是作為冬奧會時尚項目領軍者的美國隊憑藉極限賽場的絕對優勢,在自由式滑雪和單板滑雪項目中拿到佔其金牌總數三分之二的6枚金牌。

  中國雪上軍團則在索契複製了溫哥華冬奧會的戰績,同樣是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的兩塊獎牌,同樣是女隊銀牌、男隊銅牌,一方面捍衛了雪上優勢項目的領先地位,而游離于雪上運動主流之外的現狀也沒有改變。

  最終的獎牌榜上,東道主俄羅斯隊以13金11銀9銅共33枚獎牌雙線領跑,傳統冰雪運動強國挪威、加拿大、美國、荷蘭、德國以19枚以上的獎牌總量位居第一集團,中國代表團以3金4銀2銅的獎牌榜第12位成績滯留第二集團,金牌數比上屆下降但分佈項目有所擴大。

  在索契,12個小項首次加入冬奧大家庭,除花樣滑冰團體賽之外,其他11項都在雪上賽場。經典與創新的共存吸引了創紀錄的來自88個國家和地區的2800多名運動員,其中有40歲手握13塊冬奧獎牌的冬季兩項“食人族”比約達倫,有41歲連續第7次征戰冬奧會的日本跳臺滑雪老將葛西紀明,也有如東道主花滑“小花”利普尼茨卡婭那樣的大批將將跨過冬奧會參賽年齡“門檻”的生力軍。

  陽光之下難免有陰影:去年年末伏爾加格勒的兩起爆炸連同奧運會的特殊安保形勢一起,令索契冬奧會的安保等級一升再升;險些趕不及賽會開幕前完工的賽事場館和基礎配套設施,一度是人們憂心的重點;多名自由式滑雪選手在訓練和比賽中受傷,俄羅斯障礙追逐女將瑪利亞科米薩羅娃甚至一度傷重危及生命,讓極限賽場的設計難度和連日高溫導致的賽道雪質鬆軟成為爭議性話題;截至23日賽會爆出6例興奮劑陽性事件;而高達510億美元的預算總額、包括創紀錄的90億賽事運作費用,則讓很多對冬奧會心有所向者不得不思考承辦成本這一關鍵問題。但這一切都沒有阻擋人們對冰雪的激情,都不足以削弱冬奧盛會的整體美麗。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吳怡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吳怡

原稿件來源:新華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