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2014年索契冬奧會  >   中國軍團  >   正文

中國冬奧三金牌印證“大熱必死” 短道速滑意外最多

2014年02月20日 13:39 來源:北京青年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索契冬奧會開賽至今,中國代表團斬獲三金,這個成績並不令人意外,但讓所有人感到意外的是,這三枚金牌最終的得主都不是代表團之前預測的奪金名單上的重點選手。如此意外的結局讓中國代表團自己也有些準備不足,他們一邊在為那些丟金的選手惋惜,一邊在等待著新的意外誕生,中國代表團秘書長趙英剛表示:“比賽還沒有結束,我們必須做各種準備。”

  意外三金印證“大熱必死”?

  參加索契冬奧會之前,中國代表團預估的重點奪金項目是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和3000米接力,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男女個人,目前這4個項目的比賽都已經結束,中國代表團除拿到了女子500米的金牌,其他三個項目的金牌都沒能拿到。即使是唯一拿到的女子500米金牌也是由之前最不被看好的李堅柔以一種極其戲劇化的方式拿到的,而不是之前被寄予厚望的范可新。這樣的結果不能不説是充分印證了競技體育比賽中“大熱必死”的論斷。

  反觀中國隊另外兩個奪金的項目——短道速滑女子1500米和速滑女子1000米,在冬奧會開始前,周洋和張虹甚至連獎牌候選人都不是,但是她們卻憑藉自己在備戰過程中的艱苦付出,最終拿到了冬奧會金牌。這種戲劇化的奪金過程説明,在冬奧會的賽場裏,即使賽前不被外界看好,但是只要艱苦付出,奇跡總會發生。

  綜觀本屆冬奧會上中國選手整體的參賽歷程,甚至可以説意外一直相伴,最終的成績同之前的預計都正好相反,這也不得不讓人説,本屆冬奧會對中國軍團是屆神奇的參賽歷程。一直期待奪金的空中技巧隊,賽前甚至希望自己能以超強的整體實力包攬兩金,但是不僅兩金夢想落空,而且連一枚金牌都沒能拿到。速滑隊之前期待的是在女子500米比賽中取得突破,但是在這個項目中連一枚獎牌都沒能得到,反而在1000米這個中國並不佔優勢的項目中,實現了中國速滑隊冬奧金牌“零的突破”。冰壺隊的經歷同樣如此意外,被寄予厚望的女隊最終沒能進入四強,之前並不受人關注的男隊卻神勇地殺進四強。

  短道速滑賽場意外最多

  中國代表團的參賽歷程之所以令人意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中國軍團的“王牌項目”——短道速滑成為整個冬奧會比賽中,意外誕生最多的地方。索契冬奧會短道速滑比賽已經進行了三個決賽日,在這三個決賽日當中,幾乎每個項目都會有意外發生,這也不得不讓中國代表團做好了更多迎接“意外”的準備。

  女子500米比賽中,李堅柔那個戲劇化的奪冠歷程已經為人津津樂道。在第一個決賽日中,男子5000米接力準決賽中的意外頻發則同樣是當天比賽的焦點,之前一直被視為奪冠熱門的加拿大隊和韓國隊雙雙在準決賽中摔出賽道,無緣最後的決賽,這樣的局面過去在世界大賽中很少看到。第二個決賽日當中,周洋在其他選手摔倒的情況下,憑藉後程的衝刺能力,最終衛冕女子1500米金牌,同樣也是意外。因為在過去四年裏,周洋甚至連進入該項目的世界盃分站決賽都很少。第三個決賽日中,中國女隊在接力比賽中出現的“戰術烏龍”令人咋舌,而在男子500米預賽中,世界排名第一的加拿大選手查爾斯首輪出局,更是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對於短道賽場的意外頻發,趙英剛説:“冬奧會的比賽競爭激烈,短道速滑比賽從第一天就意外頻生,在高速滑行中大家都很容易發生意外,前幾天的比賽已經充分印證了這種情況。”當然,在前三個決賽日中,中國選手更多的是意外的受益者,直到女子接力比賽時,中國隊才成為意外場面的“受害者”,對此趙英剛表示:“希望隊員們能儘快調整心態,打好後面的比賽。”

  空中技巧丟金也是意外

  當然,對於整個中國代表團而言,目前最遺憾的事情莫過於賽前被寄予厚望的空中技巧隊竟然在男女個人項目中都衝金失敗。對於這支隊伍的丟金,趙英剛同樣歸結為了一種意外,他認為,新規則的執行,讓決賽必須“一跳定金牌”,這也讓爆冷的可能性更大。

  “我們當然希望表現能更好一點,但是因為新規則,需要隊員們必須將最後一跳完成好才能拿到冠軍。而在對手提前出場,很好地完成自己動作的情況下,我們的隊員出現了失誤。其實賽前,隊伍已經對於各種可能的情況都進行了準備,但是比賽中總會有意外發生,這也是賽前無法預估的。”趙英剛表示。

  有失有得,中國代表團在“意外”面前總體而言得大於失。儘管主要的奪金點項目都已經結束,但這並不等於在之後的比賽中,中國選手不會繼續有令外界“意外”的表現。“比賽還沒有結束,只要我們能站在決賽的賽場上,那麼就有可能拿到獎牌或者金牌。”趙英剛言語中期待著中國選手繼續創造奇跡。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吳怡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吳怡

原稿件來源:北京青年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