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人權論壇  >   圖片報道  >   正文

蔡名照出席

2014年09月22日 13:35:00 來源:北方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9月17日,北京人權研究會和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主辦的“第七屆北京人權論壇”開幕式在首都大酒店舉行。本屆論壇的主題是“中國夢——中國人權事業的新進展”。來自世界30多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人權高級官員、專家學者和相關國家駐華使節代表共100多人出席論壇。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蔡名照出席併發表致辭,以下是致辭全文:

蔡名照出席第七屆北京人權論壇開幕式並致辭(焦非攝影)

  蔡名照出席第七屆北京人權論壇開幕式並致辭(焦非攝影)

  尊敬的羅豪才會長,黃孟復理事長,

  尊敬的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上午好!

  在這秋風送爽的美好季節,我們再次相聚在北京,舉辦第七屆北京人權論壇。我代表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向出席論壇的各位來賓表示誠摯的歡迎!

  2012年11月,中國共産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剛剛閉幕,習近平總書記就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他特別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要讓中國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準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讓孩子們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讓每個人都能發展自我和奉獻社會,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機會。進一步説,就是要讓中國人民過上更加富裕、更有尊嚴的生活,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為了實現中國夢,我們確立了“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這就是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族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圍繞這個奮鬥目標,中共十八大以來,連續出臺了一些涉及人權保障的新舉措,中國的人權事業又有新發展。

  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得到進一步保障。近年來,人民生活水準進一步提高,社會保障事業快速發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邁出了新步伐,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得到更好的保障。2013年,中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65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4.1%的較低水準,低於國際勞工組織公佈的全球6%的平均失業率。全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實現了全覆蓋,初步形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截至2014年6月,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人數超過了13億2000萬人。教育資源和公共文化服務更加注重均等化和普惠化。公共文化資源更加注重向基層社會輸送。

  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得到有效保障。2013年中國召開的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首次實現了城鄉按照相同人口比例選舉全國人大代表,基層代表數量增加。不斷拓寬暢通權利救濟渠道,著力解決信訪突出問題,積極回應群眾利益訴求。嚴懲貪污腐敗、加強對權力的監督和約束,讓權力在陽光下運作,廉潔政治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公民實現言論自由的途徑和手段日益增多,網際網路成為公民表達意見的重要渠道之一。截至2014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6.32億,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46.9%。在憲法和法律的範圍內,公眾可以對各種社會問題進行自由討論。

  人權法治保障邁出重要步伐。法治中國建設加快推進,堅持依法治國,將“尊重和保障人權”憲法原則貫穿于立法、行政、司法各個環節,人權保障水準不斷提高。司法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加快推進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維護人民權益,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廢除勞動教養制度,健全冤假錯案防止、糾正機制,多措並舉,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被羈押人的人身權利。

  全社會的人權意識不斷增強。繼“人權”入憲之後,尊重和保障人權又相繼載入了《中國共産黨章程》等重要文獻之中,成為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治國理政的一項重要原則和基本遵循。中國已制定兩期“國家人權行動計劃”,第二期行動計劃(2012—2015年)正在有序推進,各項任務具體指標正得到有效落實。人權教育大眾化、專門化取得新進展,又有5所著名大學被確定為“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目前全國已有幾十所高等學校設有人權教育中心,並積極開展人權教育培訓工作。

  積極參與國際人權交流與合作。中國積極參與聯合國多邊人權會議,參與有關人權議題的審議和討論。2013年,中國順利通過第二輪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國別人權審查,與會大多數國家充分肯定中國人權事業取得的成就,支援中國根據本國國情促進和保護人權。同年,中國以高票當選2014年至2016年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國。目前,中國每年與近20個國家進行人權對話和磋商,增進了彼此之間的了解。中國的發展繁榮,不僅使中國人權事業得到了更好的發展,也為推動世界人權事業發展做出了貢獻。

  據權威機構統計,2013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接近30%,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之一。近年來,中國通過多種形式的援助,在減貧、糧食安全、貿易發展、危機預防與重建、人口發展、婦幼保健、疾病防控、教育、環境保護等領域,支援和幫助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今年以來,面對埃博拉病毒在西非國家的肆虐,中國派出多個公共衛生專家組趕往幾內亞、賴比瑞亞和獅子山等疫情最嚴重的國家,並提供大批緊急人道主義物資援助,幫助當地預防和控制疫情。自1990年首次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至今,中國已參加24項聯合國維和行動,累計派出維和軍事人員2.5萬餘人次,是聯合國所有維和出兵國中派出工兵、運輸合醫療等保障分隊最多的國家,也是繳納維和攤款最多的發展中國家。

  第一,把人權的普遍性原則與本國國情相結合。世界是多向度發展的,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權模式。1993年世界人權大會通過的《維也納宣言和行動綱領》指出:“實施人權原則必須考慮國家的特性和地域的特徵,以及不同的歷史、文化和宗教背景”。中國古人説“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講的也是這個道理。不同人群和國家對人權有著不同的理解和要求,面臨和需要優先解決的問題也不盡相同。作為一個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中國人權事業發展始終是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相同步的,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始終是我們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所在。

  第二,做到人權重點推進與全面發展相協調。應當看到,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同時實現所有人權,只有從本國國情和實際出發,確定人權發展的重點選項,才能更好地實現人權保障。中國始終將經濟社會權利作為人權保障的重點,努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民生問題和利益問題。努力使每一個社會成員都生活得更有尊嚴、更加幸福。同時,中國注重將各項人權作為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將人權事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協調推進。促進經濟、社會、文化權利與公民權利、政治權利的協調發展,促進個人人權與集體人權的協調發展。

  第三,堅持和平權與發展權的統一。和平意味著安全、穩定、和諧,發展意味著免於貧窮和疾病,發展是和平的基礎,和平是發展的條件。我們始終認為,和平權與發展權如同鳥之雙翼,缺一不可。對中國而言,要實現人民的發展權需要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和諧穩定的國內環境,一是和平安寧的國際環境。這兩個條件,概括成一點,就是保障人民的和平權。多年來,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既有效保障了中國人民的和平權、發展權,也為促進世界各國人民的和平權、發展權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第四,處理好人權發展當前與長遠的關係。人權事業無止境,人權發展無窮期。人類歷史反覆説明,人權保障不一蹴而就。從應有人權,到法有人權,再到實有人權,必然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國人權事業發展取得的進步有目共睹,但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還比較突出。在中國實現更高水準的人權保障,還需要作出不懈的努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中國堅持從本國國情和實際出發,既立足當前,紮實做好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各項工作,為實現人權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又著眼長遠,不斷提高人權的保障水準,努力使全體人民享有更加充分的權利。

  第五,堅持人權領域國際對話與合作。中國歷來認為,不同社會制度和發展水準的國家只有平等對話和務實合作才能共同推進國際人權事業的健康發展。多年來,在人權問題上中國始終主張對話,反對對抗,更反對借人權干涉別國內政。強權不符合民主原則,施壓也産生不了人權文化。中國倡導各種文明之間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學習,相互支援,世界各國應通過開展對話、交流與合作,努力推進包括人權在內的各項事業的發展進步,共同開創人類美好未來。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人權事業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促進和保障人權,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實現充分的人權保障,我們還有許多工作要做。我們真誠希望借助北京人權論壇這個平臺,中外人士能夠深入交流,集眾人之智,為推動中國人權事業更好的發展獻計獻策。謝謝大家!

  (原標題:蔡名照出席第七屆北京人權論壇開幕式並致辭)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北方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