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  >   滾動播報  >   正文

南大教授:南京大屠殺應列入聯合國公祭範圍

2014年12月12日 11:03:00 來源:京華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南京大屠殺發生77年後,那些慘遭殺戮和迫害的同胞,首次在國家層面得到慰安之對話 和祭奠。這份悼念來得有些遲緩,而且從地方上升至國家層面,還不足夠讓人認識到屠殺給人類帶來的傷害。

  昨天,著名歷史教授、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主任張憲文接受京華時報記者採訪,提到要加強國內以及世界民眾對南京大屠殺的認識,銘記這段反人類的殺戮歷史,警鐘長鳴。

  本版文並圖

  京華時報記者黃海蕾

  □談研究

  中日關係影響研究進度

  京華時報:對於南京大屠殺的研究從何時開始?

  張憲文:最早從事南京大屠殺的研究組織是南京大學,從1960年開始。當初就4位老師,而且主要研究方向都不在此,有研究日本歷史的,有中國現代史的,只是憑著興趣研究。

  京華時報:為何大屠殺研究工作推動緩慢?

  張憲文:抗日戰爭後,國民黨曾進行過人員傷亡的統計,主要為戰時索賠。但很快國內戰爭爆發,調查中止。建國後,政府主要致力於恢復發展國民經濟。對於南京大屠殺的研究,從國家和政府的角度一直沒能得到重視。

  上世紀70年代初,對大屠殺研究有興趣的老師將資料整理成不足1釐米厚的小冊子,正準備要印,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大屠殺不利於中日友好關係,書也沒出。

  京華時報:為何後來政府又重視了這方面研究?

  張憲文:上世紀80年代初,日本修訂歷史教科書時,對戰爭性質歪曲,把“侵略”兩字改為“進入”,稱大屠殺是中國人製造的謊言,這才引起中央的重視,大規模的研究啟動。中央立馬召集幹部、學者進行研究,成立紀念館,設紀念碑,編纂史料。整個80年代至90年代,研究開展並不順利。到2000年以後,才蒐集到大規模的資料和文物。

  中日關係對大屠殺的研究有很大影響,在兩國關係惡化時,相關研究的推動會比較快。現在向國家、教育部申請大屠殺研究的項目就比較容易通過。

  遇難者名單搜尋啟動晚

  京華時報:目前相關文物和史料收集情況怎樣?

  張憲文:我們已經形成長達4000萬字共計72卷的《南京大屠殺史料集》。這個史料集是南京大學聯合南京地區約110位教授、學者,花了10年時間,先後赴8個國家(日、德、美、法、英、意、俄、西班牙)以及我國臺灣地區,蒐集了8國文字的原始材料,包括日記、書信、報告、新聞報道,這些都是日本罪行的鐵證。

  京華時報:遇難同胞的名單搜尋工作進展如何?

  張憲文:名單整理工作從2003年前後開始,南京大學及紀念館共計整理了1.4萬人,後來又增加2000人。之所以那麼難,就是因為啟動得比較晚。

  上世紀90年代初,倖存者有2000到3000人,很多人被日本人砍的傷痕都還在,家裏什麼人被日本人殺死了也都説得清楚。後來南京城進行改造,房子拆了,倖存者也找不到了。現在倖存者只有100多人,而且都到了風燭殘年,過幾年,他們可能都不在了。

  對於倖存者的搜尋,北至浦口南至江寧縣都覆蓋了,南京城裏估計很難找到,郊區可能還有一點希望,但總的來説再找到倖存者説出姓名的難度很大。

  □談慘案

  日軍在安全區殘殺大量平民

  京華時報:日軍為何在南京能製造如此大規模的殘殺?除了平民,還包括很多放下武器的軍人。

  張憲文:在保衛南京的戰役中,蔣介石令唐生智為最高指揮官守城,唐發誓“與南京共存亡”。但當時日軍從三方夾擊,而南京本身易攻難守,背靠長江,三面受敵,蔣介石最終不得不放棄南京。

  當時,駐守南京的國軍十四五萬人,能坐船撤退的僅有兩萬多人,幾萬士兵被日軍在江邊用機槍掃射而死。還有一些官兵,把軍裝一脫,放下武器恢復到老百姓的面目,進入安全區。

  安全區在今天的南京鼓樓附近,方圓兩三公里,當時容納了25萬人。為將進入安全區的中國士兵抓走,日軍發現手上有繭、肩膀上被磨、頭上有帽箍的青壯年男子一律拉出去,當俘虜處置,並下令全部處決。處決就是槍斃,很多年輕的工人、農民就被當做軍人殺害了。

  京華時報:進入南京之前,日軍已在沿途進行屠殺?

  張憲文:對。迫於資源緊缺問題,日本打不起持久戰。

  為了壓迫南京政府迅速投降,日軍一路向南京進發,沿著京杭國道,進行燒、殺、搶、淫的勾當。這也是構成大屠殺規模如此之大的原因之一。

  □談爭議

  討論人數爭議日本應先認罪

  京華時報:日軍在南京犯下哪些罪行?

  張憲文:主要是三大罪行,一是大屠殺,包括放棄武器的軍人、普通的居民,殺害無辜,數量眾多。

  二是強姦婦女,據日方自己的供述有2.7萬人被強姦。根據西方人的記載,手段十分殘忍,強暴婦女之後,各種殘忍的方式置婦女于死地。

  三是破壞南京城,南京作為古都當時非常繁華,尤其是漢東路以南的南京老城區,很多文物有著極其重要的文化價值。當時日本從南部打進來,燒、搶都在南部地區,直接毀滅了這座老城。

  京華時報:日本在大屠殺人數上一直有爭議,這個您怎麼看?

  張憲文:在二戰的國際法庭上,南京法庭判決書上白紙黑字寫著30萬以上,這是鐵的事實。目前,從我們掌握的資料絕不會少於30萬。

  日本人一直不承認這個數字,讓我們學者去調查。要討論30萬爭議的問題,日本必須先承認三個事實:第一,承認大規模屠殺;第二,殺人是殘忍的,而且是極度殘忍的。第三,其行為違反國際法。承認這三條可以討論人數問題,我們就可以把這個任務交給學者去研究。

  □談公祭日

  祭奠活動不應止于國家層面

  京華時報:我們應該從什麼角度理解國家公祭日?

  張憲文:在國家公祭日之前,南京地方搞過20多次的公祭活動,主要是對遇難同胞的悼念,但對於為國家、民族犧牲的戰士的貢獻認識不足。他們不單單是為了保護中國民眾,在二戰的戰場上,也是為了維護世界的和平作出了貢獻。現在很多歐洲人不知道中國還有抗日戰爭,這是對我們已亡戰士貢獻的忽略。

  我們知道世界範圍內的大屠殺已發生很多次。二戰期間,德國納粹黨對猶太人的屠殺約600萬人,令人髮指。南京大屠中30多萬中國人慘遭殺害,這種殺戮是具有毀滅性的、反人類的行為。

  因此,對於這種大屠殺的祭奠活動,不單單要從地方、國家的層面開展,還要從聯合國的層面開展,將南京大屠殺與史上其他國家進行的大屠殺一起列入公祭範圍,進行全世界的祭奠活動。讓全世界人記住,這種殘暴的殺害是破壞世界和平、毀滅人類的行為。所以説,目前我們對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的認識還要進一步提高。

  國內民眾對大屠殺認識不足

  京華時報:上升為國家公祭日後,日本民眾會如何理解南京大屠殺的傷害?

  張憲文:目前,大多日本民眾還是受右翼勢力的影響,對屠殺給中國人民的傷害沒有內疚和歉意。這主要還是受政治的影響,想改變日本民眾的想法很難。目前能做的就是多翻譯一些書籍,進行宣傳和傳遞。

  現在中國民眾對南京大屠殺的認識都不夠,大家可能知道事件,但是過程怎樣、到底有怎樣的傷害並不了解。我們已開始推廣有關南京大屠殺在小學、中學、高中的讀本,普通民眾的讀本也出了5卷,有關《南京大屠殺史料集》的翻譯工作也在積極推動當中。我已經80多歲了,希望有生之年還能看到世界人民廣泛了解到這段歷史。

  京華時報:我們一直在説,要記住歷史,不要記住仇恨,但是看到那些圖片以及同胞被殘害的細節描述,心中的仇恨有時很難抑制。

  張憲文:作為小學生、中學生去了解這段歷史,當然不能過多加入那些細節的描述,只要有個大體的事件了解就好。對於成年人,那段殘忍的歷史是不可回避的,我們必須去面對。但是我們也在通過書本以及媒體傳遞這樣的資訊,回顧歷史是為了以史為鑒,面向未來。警鐘長鳴,避免再發生這樣毀滅人類的屠殺。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京華時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