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李克強訪訪歐亞三國  >   滾動播報  >   正文

李克強週日啟程出訪歐亞三國

2014年12月11日 14:40:00 來源:新京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李克強週日啟程出訪歐亞三國

  外交部發言人洪磊10日宣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將於12月14日至20日對哈薩克進行正式訪問並舉行中哈總理第二次定期會晤、出席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政府首腦理事會第十三次會議,出席在塞爾維亞舉行的第三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並對塞爾維亞進行正式訪問,赴泰國出席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第五次領導人會議。本版稿件/新京報記者 高美 王曉楓

  哈薩克

  中哈能源合作進展速度快

  2012年,中哈建交20週年之際,雙方決定建立總理定期會晤機制。

  上海合作組織前副秘書長高玉生大使對新京報記者介紹,中哈之間經貿合作近年來進展很快,特別是在能源方面。哈薩克已經成為中國重要的能源合作夥伴。中哈石油管道,以及經過哈薩克的中土(土庫曼)、中烏(烏茲別克)天然氣管道,都是兩國在能源領域的重要合作成果。除此以外,中哈兩國在交通方面、加強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方面、加強金融貿易方面,都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上合組織政府首腦理事會,又稱為上合組織成員國總理會議,其地位僅次於上合組織的國家元首理事會。這一上合組織框架內的總理定期會晤機制,于2001年初次確立,迄今已經舉行過十二次會議。

  據高玉生介紹,政府首腦理事會,和元首理事會一樣,每年召開一次,但其重點則聚焦于經貿領域,主要負責成員國在經貿方面的議題,負責制定經貿方面的計劃。

  據高玉生透露,此次總理會議,加強上合組織成員國之間的互聯互通和金融合作將是重點議題。

  “當前世界經濟形勢比較複雜,上合組織成員國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時,也面臨著一些挑戰,經濟發展下行的壓力,有的成員國面臨著石油天然氣價格下降的問題。”高玉生説,此次會議最主要的問題,是落實上合成員國在經貿方面達成的共識、簽署的決議,包括互聯互通,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加強金融合作。

  塞爾維亞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重要議題

  李克強總理訪問塞爾維亞期間,將出席第三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

  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于2012年溫家寶總理訪問波蘭時建立,是“16+1”的機制,即中東歐16國加中國,會晤每年舉行一次。

  社科院歐洲研究所中東歐研究專家賈瑞霞博士向新京報記者介紹,中東歐國家是與新中國最早建立外交關係的地區。近年來,中國提出了“一路一帶”的戰略構想,中東歐國家在這一規劃中佔有重要位置。地處歐洲東部與中部的中東歐國家是連接東西方的重要交通樞紐,對聯動亞歐兩大市場,便利人員、商品、企業、資金、技術交流,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發揮著巨大作用。“中國的渝新歐鐵路、蓉新歐鐵路都通過這一地區。”賈瑞霞説。

  賈瑞霞認為,此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仍然是重點。“中東歐國家的基礎設施相對比較落後,不少還停留在六七十年代的水準,很多需要升級改造。”賈瑞霞介紹,去年,李克強總理在參加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期間,就宣佈中國將與匈牙利、塞爾維亞合作建設連接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和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的匈塞鐵路。

  “我想李克強總理此行,將繼續推進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賈瑞霞説,此外如何促進中東歐本地區的發展也是一個重要議題。

  目前從中國前往歐洲的幾列國際列車,去時滿載,回來空車現象並不稀奇。“如果回來的列車上能夠滿載著中東歐的商品,那也有助於縮小目前的貿易不平衡。”賈瑞霞説。

  泰國

  中泰有望簽鐵路建設備忘錄

  李克強總理此次歐亞行重頭戲之一是赴泰國出席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第五次領導人會議。泰國駐華大使偉文丘氏君對新京報記者透露,李克強訪問期間,中泰可能簽署鐵路合作諒解備忘錄。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合作正是本次李克強總理參加會議的重點之一。4日,泰國國家立法議會批准中泰鐵路合作諒解備忘錄草案,標誌中泰鐵路合作取得實質性進展。

  泰國駐華大使偉文丘氏君透露,這個鐵路合作項目將是中泰建交40週年的重大合作項目。這個備忘錄可能會在李克強去泰國參加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會議時正式簽署。

  按照諒解備忘錄草案,中國將參建兩段鐵路,分別為長734公里的廊開府-沙拉武裏府-羅勇府一線,以及長133公里的沙拉武裏府-曼谷一線。這將是泰國第一條1.435米軌距的鐵路,整個工程投資額3500億泰銖(約合106億美元)。

  據悉,泰國目前鐵路均採用米軌鐵路,列車時速僅為50公里,而1.435米標準軌鐵路可允許時速為160-180公里的列車行駛,將來還有可能升級為高速鐵路。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新京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