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  >   國際反腐面面觀  >   正文

西班牙官商勾結吞國有資産

2014年06月04日 13:57: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最近兩年來,西班牙腐敗醜聞不少,例如發生在南部安達盧西亞的“欺詐裁員補貼門”、國王女婿烏丹加林侵吞公款事件、人民黨非法政治獻金事件等,都在西班牙社會引起強烈反響。不久前,西班牙司法機關再出重拳,以挪用公款、賄賂和偽造證件的罪名,逮捕了西班牙國有鐵路基建公司建設和項目部主任等9名犯罪嫌疑人,懷疑他們在一個巴塞羅那高鐵項目中非法侵吞了高達600萬歐元的國有資産。

  據西班牙《國家報》報道,在西班牙,公共工程最終花費經常超出預算。據統計,在2008年至2014年1月間,西班牙發展部在項目調整和補充項目上的花費高達51.2億歐元。以馬德里至巴塞羅那的高鐵為例,該項目競標起拍價為75.5億歐元,競標價為68.22億歐元,但項目最終花費高達89.96億歐元,超過競標價31%。

  按照西班牙律師豪爾赫奧茲的分析,西班牙公共工程的腐敗常常是通過兩種方式實現:一種是掌握項目分配權力的官員與私人承包商達成協定,前者幫助後者贏得項目競拍,而後者則向前者提供高額佣金;另一種方式是官員和承包商合力拿下項目,從項目資金中非法牟利。這次西班牙鐵路基建公司爆出的醜聞就屬於第二種方式。

  《國家報》的報道指出,頻繁的預算超支源自建築公司和政府之間的一種談判機制。這種機制的運作方式如下:政府將某個基礎建設項目交給一個諮詢公司進行評估,隨後該項目被公開競拍,建築公司在競拍中會大幅下調價格以贏得競拍,但在拿下項目後他們又會對項目進行詳細調查,找出項目的疏漏並要求政府增加撥款。

  “公共工程,尤其是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一直是腐敗的高發區,其主要原因在於監管不力,無論是在項目實施之前還是之後均如此,這就給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上下其手的機會。”透明國際組織西班牙分部主席、馬德里自治大學教授赫蘇斯利斯卡諾對本報記者表示。

  奧茲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傳統上西班牙的腐敗問題大多集中在地方政府和中下層官員層面,涉及中央政府和高級官員的情況並不多。利斯卡諾也表示,西班牙的腐敗更多的是政治腐敗或者説是政客腐敗,公務員腐敗案件較少,直接賄賂政府辦公人員或警察等公務員的情況極為少見。奧茲表示,近年來西班牙政府加大了對大型工程、偷稅漏稅和非法資産的查處力度,一些腐敗醜聞彼此之間還有聯繫,所以也會出現“拔出蘿蔔帶出泥”的情況。

  以安達盧西亞“欺詐裁員補貼門”為例,2001年,西班牙安達盧西亞大區政府為扶持陷入經營困難的當地企業,決定在企業對員工實施內退或者裁員時予以補助。截至2011年,這一補助計劃的總預算高達7.21億歐元。但根據法院和西班牙國民警衛隊的調查,該計劃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諸多非法情況,比如向從未在被補助公司工作的人發放補貼、向從未進行裁員的公司提供補貼、向大區政府和企業員工之間的協調人提供高額仲介費等,涉嫌詐騙的總金額可能高達1.52億歐元。

  “在這起腐敗案件中,一些細節極為讓人吃驚。比如曾給安達盧西亞大區政府勞動和社保部主任擔任司機的胡安弗朗西斯科,從大區政府接受的非法補助高達135萬歐元。他交代説,自己每月在購買可卡因上的花費就高達2.5萬歐元。而根據法院調查,那名已經鋃鐺入獄的主任當時大肆以提供補助的名義派送公共資金,其派送對象包括自己的朋友、鄰居和家人等。另外,一個在多起非法補貼中擔任協調者的公司為了洗白從政府獲得的高額佣金,在其註冊的6家公司中使用了同一個伊拉克人的名字作為公司管理者,事實上這名伊拉克人只是一個窮困的移民。”奧茲指出。

  為了應對腐敗問題,西班牙政府在去年9月出臺了包含40項具體措施的所有反腐敗政策,其中包括確定政黨非法融資的一種新罪名,加大對腐敗案件的量刑力度,公務支出嚴格執行實報實銷且禁止使用信用卡支付等。此外,西班牙議會還于去年11月通過了《透明、公共資訊獲取和良好執政法》,針對政府機關和公務人員提出了一系列應當遵循的道德準則和法律義務。

  根據西班牙社會調查中心日前發佈的4月份民調結果,80.3%的西班牙民眾對失業問題擔憂,對腐敗問題表示擔憂的佔比為36.3%。“在經濟危機的背景下,民眾對腐敗等醜聞的容忍度下降,腐敗事件接二連三被媒體曝光,引起了社會高度關注,這種現象不僅影響到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度,也有損西班牙的國際形象。”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政治和社會道德學教授胡安安東尼奧赫雷羅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如此表示。(記者 丁大偉)

點擊更多新聞 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人民日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