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  >   國際反腐面面觀  >   正文

英國議會“報銷門”

2014年06月04日 13:52: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轉發 列印

再好的院墻也需要一隻“看門狗”
——專家解讀英國議會“報銷門”貪腐醜聞

  2009年以來,英國議員濫用公款報銷個人帳單醜聞接連被媒體曝光。英國三大政黨、300余名議員捲入其中。《泰晤士報》甚至以“英國議會史上最黑暗的一天”來形容“報銷門”醜聞,抨擊議會制度存在導致議員貪污腐化的嚴重漏洞。

  英國被公認為西方法律制度最為完備的國家之一,然而“報銷門”醜聞令其引以為豪的議會制度聲譽掃地。人們不禁會問:如此大規模的議員腐敗案為何發生在英國?在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政治學者安德魯布利克看來,問題恰恰出在制度存在漏洞。

  布利克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報銷門”醜聞的産生,本質上來源於英國議會制度和法律存在漏洞。英國議會財務部門的報銷制度一直比較鬆散和模糊,給一些議員提供了鑽空子的機會,而監管的長期缺位則是導致議員報銷醜聞高發的根源。

  布利克指出,英國議會財務和報銷制度長期處於封閉運作狀態,存在嚴重缺陷,不但報銷規則由議員自己把控,甚至包括審查報銷款項的權力實際上也掌握在議員自己手中。納稅人根本無從了解議員使用公款情況,因而也便難以形成有效監督。

  此外,特權思想也助長了一些議員的貪得無厭。英國素有議會至上傳統,議員享有超出常人的地位和尊崇,一些議員將公款私用視作理所當然,拒絕外部的監督和質疑。而議會財務部門也表現出某種“順從”——不願或不敢質疑議員報銷事項。

  事實上,“報銷門”醜聞被媒體曝光之前,英國輿論便已強烈呼籲議會公開議員支出狀況。然而,享受“既得利益”的議員們千方百計封鎖消息,甚至試圖動用手中權力,以立法形式阻止公眾查詢議員報銷賬目,使得報銷醜聞被長期掩蓋。

  畢竟,紙裏包不住火。2009年5月,英國《每日電訊報》獨家獲得議員報銷賬目並予以公佈,在英國掀起一場聲勢浩大、長達數年的反腐風暴。醜聞曝光後,英國審計機關對752名時任或前任議員的報銷賬目開展調查,要求其中389名議員退還總額為112萬英鎊的報銷款。“報銷門”在英國政壇産生深遠影響,令議會制度接受公眾拷問,並且加速了一系列反腐機制的確立。

  據布利克介紹,醜聞被揭發10天后,英國議會即宣佈創建“獨立議會標準管理局”以管理議員財務支出情況,結束以往議員財務“自我管理”的模式。英國議會將議員報銷賬目從年度公開改為季度公開,對議員財務報銷範圍設置了更多限制。

  同時,對“報銷門”的調查也在客觀上推動了英國政務資訊公開化進程,使得官員腐敗問題更容易被發現和追究,從而加速了英國反腐機制的完善。今年4月,時任英國文化大臣瑪麗亞米勒便因媒體曝光其涉嫌虛報房屋補貼引發眾怒而被迫辭職。

  布利克認為,人們應從“報銷門”中獲得三點啟示:一、任何權力都應受到監督和制約,不受約束的權力必然滋生腐敗,即使在法制相對完備的國家亦然;二、政務公開、資訊透明既是反腐良藥,也是對官員的最佳保護;三、媒體和社會監督是反腐利器,媒體對腐敗案件的報道或有誇大成分,但是在保障公眾知情權方面仍是最好選擇,是維護公共利益不可或缺的工具。總之,再好的院墻也需要一隻“看門狗”。(記者 張建華)

點擊更多新聞 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新華社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