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抗戰70週年  >   最新報道  >   正文

重裝備運輸車首做閱兵保障 戰車“坐車”去訓練和受閱

2015年08月25日 21:50: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炎炎夏日,北京郊外某訓練場,熱浪襲人。

  一場汽車與裝甲的“激情對碰”正在上演,來自總後某汽車團的重裝備運輸分隊正在與某受閱裝備方隊進行對接訓練。這即是該分隊首次參加閱兵保障任務,也是我軍閱兵史上首次動用重裝備運輸車投送受閱裝備。儘管他們已經多次經歷重大演習任務的錘鍊洗禮,但在訓練中同樣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該團團長丁慶順介紹説:“為了把新型裝甲裝備安全投送到天安門廣場接受檢閱,我們必須全力以赴,精準極致,確保萬無一失。”

  180多個零部件實現零故障確保萬無一失

  閱兵是國之大典。分隊領導認識到,作為閱兵保障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裝備運輸事關裝備方隊能否順利完成受閱,事關黨和國家的榮譽,不容有一絲一毫差錯。

  今年4月,受領任務後,分隊聞令而動,迅即開展了一系列直前準備。嚴把政治審查關、身體素質關、駕駛技能關、作風紀律關,層層選拔、擇優抽組全面過硬的骨幹力量。

  “雖然我們不能像受閱方隊那樣,在天安門接受習主席和祖國、人民的檢閱,但我們也是在接受另一種檢閱,就是檢閱我們分隊遂行運輸保障的能力,就是檢閱我們官兵的作風紀律精神風采,我們必須牢記習主席首戰必勝,打個漂亮仗的指示要求,大力弘揚團隊任務重於生命、事業重於家庭、使命高於一切的優良傳統,堅決完成好此次任務。”分隊思想動員會上,該團政治處副主任林曉偉這樣説道。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有了思想上的統一認識,官兵們精神振奮,努力投身到閱兵保障備戰訓練中。

  正式閱兵的日子越來越近,分隊組織骨幹力量,對參加任務的全部車輛進行逐臺逐部件地全面檢查保養。“每台車有180多個零部件,哪一個部件出了情況,就會牽一髮而動全身,直接影響運輸的安全和受閱效果,所以必須嚴查細摳,全面過‘篩子’,把潛在隱患找出來。”該團參謀長萬立軍對記者説道。

  一次訓練結束,助教韓傳銳像往常一樣帶著副駕駛員對全車進行例行檢查,突然發現氣壓表的指針沒有指向正確的數值,經驗豐富的他本能地反應,“不好,氣路漏氣了”,迅速檢查了全車氣路。一般氣路漏氣都會發出“咝咝咝”的聲音,通過簡單的聽覺能力就能很快鎖定漏氣部位並進行處置。然而這次因為漏氣不明顯,聽覺辨別的方法不管用了。

  辦法總比困難多。連隊戰士在長期的檢查維護實踐中總結出了很多實用的方法,其中有一種叫“氣泡檢測法”的妙招就成功解決了這一難題。它是將少量洗衣粉倒入水中充分攪拌後澆到氣管上,哪兒部分冒起氣泡就可以判斷漏氣的部位了。按照此法,韓傳銳和他的副駕駛員很快就檢查出漏氣的區域,原來是密封圈介面細微鬆動,三五兩下子就解決了問題。

  不帶隱患上路,不讓故障過夜,一切問題歸零。分隊領導立下軍令狀,和每一台車駕駛人員層層簽訂了責任書,對每台車輛都完善了檔案資料,建立了數據庫,落實了每日車輛檢查整治登記制度。記者在登記簿上看到,8月份,官兵共發現排查各類問題隱患100余次,確保了車輛全天候處於良好的戰備狀態。

  30公分彰顯嚴格標准保證裝備完好無損

  “嘟嘟……”隨著一聲急促的短哨,裝載地域教學示範現場,只見分隊長王鵬雙手持指揮旗,自胸前左右同時落下,兩名駕駛員離開駕駛室,迅速跑到指定位置就緒,捆綁加固正式開始了……

  “捆綁加固一般分為理清裝載程式,細化裝載分工,明確捆綁方式,注意安全事項四個步驟……”,王鵬一邊指揮,一邊給受閱裝備方隊的戰士講解裝備捆綁要求。

  與此同時,正在示範的駕駛員們放下車板尾部支腿壓在墊木上,小心翼翼放好渡板,準備好捆綁加固器材,等待裝備駕駛上平板。在指揮員的引導下,一台陸戰隊兩棲突擊車慢慢駛上了平板,待突擊車停好後駕駛員在四個車角準確地放上墊木,收緊墊木緊固帶,用緊固器在裝備前後位置進行交叉捆綁,爾後收起支腿和渡板,裝載捆綁加固完畢,整個操作過程緊張嫺熟、一氣呵成。

  “以往在與裝甲部隊進行對接訓練捆綁加固時,只要捆綁結實牢固就行,操作簡單高效。此次任務不同以往,為了裝備不被刮擦表面、磨損涂漆、影響外觀,我們在捆綁加固時進行了兩項改進:使用鋼絲繩和加大裝備與汽車鵝頸的距離。”該團運訓股長唐亞鵬介紹到,為了保證承運裝備完好無損,大家集思廣益,反覆論證最佳捆綁加固方法。

  原來,分隊所承載的履帶裝備因為閱兵需要,統一在突擊車前端掛鉤附近裝有攝像頭、標齊等專用設備,如果捆綁在掛鉤上極易碰傷、刮壞設備。經過大家積極獻計獻策,改為使用柔韌的鋼絲繩捆綁固定在前側履帶上,有效避免了各種問題。此外,為了防止行進中承載裝備與汽車磕碰到,多次裝載捆綁試驗後,裝備與汽車鵝頸之間的距離也由15公分擴大到30公分。

  68公里見證投送保障精準高效

  68公里,是裝載車場到預定卸裝地域的距離。

  為了確保預演和正式閱兵期間安全高效輸送受閱裝備,分隊未雨綢繆,制定了詳細的行駛路線圖和輸送計劃方案,前後進行了4次勘察路線路況,並反覆推演論證。

  19日淩晨,駕駛員李向南接到任務,他將駕駛裝載有履帶步兵戰車的重裝備運輸車到預定地點,進行第一次現地推演。

  出發前,他仔細檢查了燈光、儀錶、油料、附屬油料、輪胎氣壓、裝備捆綁加固等情況,同時準備好各類燈泡、保險、連接氣管、氣管接頭、彈簧氣管等備用器材。李向南駕駛的是“尾車”,因為裝載突擊車後車輛整體超高,在編隊行駛過程中他還要為前車進行情況預報。如果路上遇到高架橋,後車駕駛員拿手電筒照亮前車頂端與橋梁的距離,判斷能不能通過前方橋梁,然後將結果告知前車駕駛員。

  夜間行駛是重裝備運輸車駕駛中一塊“難啃的硬骨頭”。細心的李向南在前期的勘察路線階段,他就將路上的顯著的標誌物記在腦子裏,哪有拐彎處,哪是上下坡,哪快到高架橋了,他都了然于胸。

  高壓線、電車線、景觀處、道路兩側綠化帶枝枝葉葉……一路上風險同伴,他沉著冷靜應對,順利到達預定卸裝地域。此後,在該地域進行了車輛定位劃線和人員裝備配對。

  “向預定地域機動過程中,會經過兩個收費站,因為通道過窄,不能快速通過,只能減速拉距,一台一台慢慢地通過,因此一定要控制好車速車距……”回到訓練場,李向南詳細地給其他駕駛員介紹路況和交流心得感受。

  根據閱兵聯指的統一安排,裝備轉運主要在夜間組織實施,針對這一特點和要求,分隊在直前準備時,就將夜間駕駛訓練作為重中之重的科目實訓精訓。除了白天8小時的場地駕駛訓練,還增加了夜間一般道路駕駛,主要是熟悉夜間道路環境、車輛燈光使用,適應駕駛晝夜變化,提高駕駛員抗疲勞能力;模擬駕駛訓練,模擬任務期間可能遇到的各種道路情況,設置了限窄、限高、限寬等路障,錘鍊駕駛員過硬的駕駛技術和沉著冷靜的心態;還有車輛應急訓練,模擬車輛編隊行駛中可能出現的突發故障情況,設置各種險情難題,提高駕駛員隨機應變情況處置能力和指揮員組織指揮能力。

  首次參加重大任務的下士王瑞傑,説起第一次夜間駕駛訓練時的場景還記憶猶新。“那是我第一次夜間出車,經過一段坑坑洼洼的道路時,我事先沒有預判好,仍然像在平路上一樣駕駛,導致車輛顛簸嚴重,沒有按照駕駛規範要領操作。”為此連長嚴厲批評了他,並耐心地給他講解:“過凹凸路段時要提前踩自動,慢速通過後再輕踩油門加點兒速度,一定要把握好時間,早了晚了都不行。”

  “有了那次刻骨銘心的教訓,我現在只要一齣車就打起十二分精神,努力發揮最好的駕駛水準。”王瑞傑面露微笑,對記者説道。

  2次推遲婚禮誓為閱兵保障護航

  俗話説,結婚是人生的頭等大事,但在上士張萬洋的眼裏還有比這更重大的事。

  張萬洋是分隊二排的一名駕駛員,三十多歲的年齡卻仍是個單身漢。經人介紹,好不容易認識了家鄉的一位姑娘李蘭蘭,雙方父母商定今年“五一”給他倆完婚。孰料4月初,連隊接到通知要執行今年抗戰勝利70年閱兵保障任務。作為不可或缺的技術骨幹、“駕駛大拿”,張萬洋肩負著培訓學兵、整修車輛等任務,忙的脫不開身。

  “參加任務,推遲婚期!”張萬洋與妻子商量後,毅然下定了決心。

  “請帖早發出去了,如果取消了,我們在親朋好友面前還有什麼臉面。”李蘭蘭的父母説啥都不幹。“你的年齡都這麼大了,有什麼事情比自己的終身大事重要。”

  張萬洋的父母也多次“勒令”他回去完婚,一直孝順聽話的他這次不聽勸,頂住壓力,寧願逃婚也決不當逃兵,“結婚和閱兵保障都是大事,如果不回家結婚,就算是逃婚;如果不參加閱兵保障,就是一名逃兵,今年是抗戰勝利70週年,能參加這樣光榮的任務也許我這一輩就這一次機會,我決不能放棄”。

  好在張萬洋和李蘭蘭感情基礎較好,李蘭蘭也是一位通情達理的姑娘,多次對其父母做思想工作,還經常安慰張萬洋:“放心去吧,畢竟部隊有部隊的紀律,你能參加這樣的任務我也感到光榮,推遲婚期沒關係,但只要你圓滿完成這次任務,再晚我都會等你!”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臨出發的前一天,分隊三排戰士劉源接到了妻子的電話,六歲的孩子運動時不慎摔倒,造成右腳骨折。雪上加霜的是,從妻子那裏得知,父親因為長期腿痛,被醫院確診為雙側股骨頭壞死綜合徵。聽著電話那頭妻子的哭訴,想到妻子瘦弱的肩膀要獨自承擔照顧生病的老人和孩子的重任,劉源心亂如麻。對妻子的愧疚,對父親孩子病情的擔憂,讓一貫堅強的他淚濕眼眶。

  “家裏不用擔心,家人和醫生把我照顧的很好,你安心閱兵保障任務,一切以任務為重……”曾經是軍人的父親深知兒子參加任務的責任和壓力,在電話裏安慰他。劉源也正像父親説的那樣,不但不斷提高自身駕駛水準,還主動幫帶其他同志,出色完成上級賦予的各項任務。

  分隊一排長余兵在此次任務期間,恰逢妻子臨産,這一重要時刻,不能在妻子身邊悉心照料她,余兵感到實在對不起妻子。“誰家沒個困難,作為一名黨員幹部,我此時哪能分心走神。”他感慨地説:“回報妻子和孩子的最好方法,就是幹出優異的成績,軍功章背後有妻子的一半。”(賴瑜鴻 記者 李文學)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朱煉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朱煉

原稿件來源:央視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