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抗戰70週年  >   要聞  >   正文

勝利的光榮,需要全民族的珍惜與維護

2015年08月27日 15:07:00 來源:光明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卞修躍

  從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策劃發動“九一八事變”開始,日本對中國發動了長期的武裝侵略戰爭。1937年7月7日,駐紮在華北的日本“中國駐屯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向中國軍隊發起進攻,中國駐軍第29軍奮起抗擊,此為震驚中外的“七七盧溝橋事變”。以此為起點,日本對中國發動了全面的武裝侵略戰爭。與之針鋒相對,中國的全民族抗日戰爭也由此全面展開。

  抗日戰爭是敵我兩國傾盡一切人力、物力、智力的大決戰,是關乎中華民族存亡續絕的民族聖戰。在長期的戰爭中,中國社會各階級各階層成員,中國各民族人民,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偉大旗幟感召下,實現了中華民族近代以來空前的團結,與侵入我國土、欲亡我家國的兇殘敵人開了浴血苦戰。每一個父親、妻子、師長,都把自己的兒子、丈夫、學生送上了抗戰殺敵的最前方。每一座城市,每一個村莊,每一片河灣,都是中國人民奮勇殺敵、抗擊侵略的戰場。每一根木棒,每一條繩索,每一塊石頭,都成為中國人民向日寇追償血債的致命武器。青紗帳內,鐵道線上,白山黑水間,都活躍著抗日將士們的矯健身影。大河上下,長江兩岸,城鎮鄉村,每一寸土地上都曾灑遍了華夏忠魂的鮮血與淚水。經過八年的浴血苦戰,中國人民終於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把軍國主義的日本國家送上了歷史的審判臺,取得了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中國人民用血與淚、鐵與火,譜寫了一曲爭取民族解放、獨立、自由的悲壯史詩,感天動地,震古鑠今。中華民族以自己數千萬英雄兒女的生命和鮮血,捍衛了國家的主權完整和民族尊嚴,洗刷了飽受欺壓的恥辱,澆灌並培育出民族解放和人民自由的鮮艷之花。抗日戰爭,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充滿悲壯與輝煌、最動人心魄而又最值得驕傲的篇章。

  關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與作用,早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打得不可開交之際,反法西斯陣營的美、蘇、英等盟國領導人,即曾作出過客觀的評價。美國總統羅斯福説道:“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個師團的日本兵,可以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羅斯福還説,“假如沒有中國……他們可以一直衝向中東,和德國配合起來,舉行一個大規模的夾攻,在近東會師,把俄國完全隔離起來,吞併埃及,斬斷通往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線。”英國首相丘吉爾也説過:“如果日本進軍西印度洋,必然會導致我方在中東的全部陣地崩潰。而能防止上述局勢出現的只有中國。”蘇聯史達林元帥則説:“只有當日本侵略者的手腳捆住的時候,我們才能在德國侵略者一旦進攻我國的時候避免兩線作戰。”可見,在二戰進行之時,美、蘇、英等國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地位與作用,是有著清楚的認識和公正的評價的。

  然而,戰後至今,甚至同樣是當中國抗戰正在艱苦進行之際,我們中國人自己有關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的戰略地位與作用的討論就沒有停止過,而有關抗戰領導權、主導權以及抗戰功績大小等話題,也一直不絕如縷,綿延至今,爭論不休。這中間固然有認識的片面與理解的誤區等方面的因素,而更重要的可能是由於戰後中國局勢的巨大變化以及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的敗亡,從而導致國共兩黨在抗戰歷史認識問題上受到意識形態的重大影響。這種情狀的極端的發展,便是國民黨方面的人士從抗戰期間便開始否認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合法性與敵後戰場對敵作戰的戰略地位與歷史功績,指責中共在敵後遊而不擊,積蓄力量,圖謀發展;而中共方面的人士則自始至終針鋒相對,批評國民黨執行片抗戰路線,消極抗戰,積極反共。時至今日,在中國人民和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士即將迎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之際,關於這個問題的爭論還不時泛起風波:前一段時間,臺灣地區某國民黨大佬以九旬高齡,還在不負責任地説什麼中共之於抗戰作用,止九牛一毛云云,引起大陸有關方面與學者的強烈批評。其實,這種爭論的前提,是爭論者首先站定了一個黨派的立場,而不是站在全民族共同抗敵禦侮、保家衛國的角度來思考、認識這個問題,因而形成了片面、狹隘的認識。這種爭論是極其有害的。

  這許多年來,我們一直深感中國雖然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與慘重代價,獨力抗擊人類共同的敵人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十餘年之久,並作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的主要力量與東方主戰場,為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但是,西方世界的人士,似乎並沒有如戰爭時期美、蘇、英等盟國元首位那樣深邃眼光,沒有足夠認識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貢獻。這同樣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有一條卻是值得我們自己作深刻的反思:從戰時一直延續至今日,作為領導中國人民保家衛國抗擊日寇的兩大最主要的政治力量,在抗戰作用與地位方面,一直未能充分認識到對方的作用,而其分別領導的敵後戰場與正面戰場的對敵抗戰功績,及其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戰略地位與歷史貢獻,也因此被否定了。所以,是該到了站在中國全民抗戰、站在中華民族全民族抗戰的角度來審視、認識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的戰略地位與歷史功績,暨其在世界反法斯戰爭中的歷史貢獻的時候了。在這一點上,客觀而論,中國共産黨的胸懷與器量,要與時俱進得多,要大氣得多。

  由此涉及到另外一下問題,即關於中國共産黨及其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在抗日戰爭中發揮的歷史作用的評價,一直是史學界與社會各界比較關切的熱門話題。目前媒體上比較正式的表述為:中國共産黨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偉大作用,有關方面與學術界進而也對中流砥柱作用的內涵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闡釋。而有異議者則認為用“中流砥柱”一詞表述中國共産黨及其領導的抗日根據地的對敵作戰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並不恰當,冷嘲者有之,調侃者有之。其實,我們認為,中流砥柱作用的表述,是對中國共産黨在抗戰期間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具方面發揮的巨大歷史作用高度概括性的形象表達,這並無不妥,反倒恰如其份地表達了中國共産黨對抗日戰爭正確方向的堅持、把握與指導。而且,中流砥柱一詞在表達肯定判斷時,並不具有排它性,即用它來形象表述中共領導抗戰的歷史作用時,並不否定其他黨派團體與社會各界人士在抗戰中發揮的巨大歷史作用。同樣,中共在抗戰歷史中發揮作用的巨大,也並不會抵消國民黨等其他黨團體等在保家衛國民族聖戰中發揮作用的巨大。當然,中流砥柱作用應當從全民族抗戰的角度來理解與闡釋,而不一定必須要狹隘地僅僅從消滅若干數目的敵偽軍、牽制若干比率的日本侵略軍在華力量等角度來説教,否則驗證免會引起某此人士的誤讀和誤解。

  一個民族的尊嚴,需要這個民族的每一個成員共同爭取與捍衛。今天的光榮與輝煌源於昔日的不屈抗爭與努力奮鬥。中國,作為聯合國五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今天在國際事務中具有著重大的發言權與影響力,同樣也非憑空而獲,實則有以致之者。這,深刻地根源於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侵略戰爭中付出的巨大民族犧牲,做出的巨大貢獻;深刻地置根于中國人民為維護人道公義與世界和平所付出的鮮血與生命;深刻地源自於中國人民的浴血奮戰獲得到國際社會正義力量的尊重與認可,根源於中國軍人以鐵與火、血與汗的戰鬥為我們國家在規劃戰後世界秩序的舞臺上爭取到的話語權。這,絕不是西方大國的慷慨贈予!同樣,抗戰勝利是中華民族全民族的榮耀,值得中華民族的每一個成員去珍惜,去維護,而不是否定!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光明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