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抗戰70週年  >   要聞  >   正文

父輩的號角:抗戰老兵楊勝義一家三代接力從軍

2015年08月27日 14:16:00 來源:溫州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人物小傳】楊勝義,1925年出生於四川省秀山縣(現屬重慶市)。1939年參加秀山縣抗日誌願兵團,抗戰當中先後在七十二軍所屬野補一團、七十二軍新編十五師當號兵,參加過四次長沙會戰、常德會戰等。解放戰爭中,成為一名解放軍戰士,參加過濟南、淮海、渡江等戰役,多次立功,後在溫州軍分區離休。

  有人説,每一位抗戰老兵都是一段歷史和傳奇,是一個民族拒絕遺忘的證詞。見到楊勝義老人時,他正跟孫子聊著天。這個從長沙會戰一直打到渡江戰役的四川籍司號兵,堪稱一部抗戰歷史的“活字典”,他見證的歷史,我們難以想像,他經歷的戰火,足以讓那些胡編抗戰“狗血劇”的人汗顏。這位衣著樸素、微微顫顫的老人舉手投足間的平靜與從容,令人心緒難平,我仿佛站在時光的盡頭,從一間塵埃密布的老屋,翻出一部厚厚的書,輕輕拂去上面的灰塵,小心翻開一頁頁發黃易脆的紙片,看到一段塵封的歷史,一個打過仗的老兵,緩緩走來。

  父輩的光榮與苦難,會像血脈一樣傳承。自己是軍人,兒子參軍,孫兒當兵,祖孫三代的軍旅接力是老人最大的寬慰。“風雨不動是軍旗,永遠不變是軍魂。無論走到哪,都要保持一顆進取奉獻的心,保持軍人家庭的作風。吃苦在前,享受在後。”40多年前,楊勝義給剛入伍的兒子楊偉光的第一封家書已成為楊家第三代楊中天五年當兵生涯中牢記不忘的訓導。

  楊勝義:“老兵不怕死亡,就怕被遺忘”

  70多年前,每當夜深人靜,部隊宿舍一盞微弱的桐油燈下,來自四川省秀山縣的熱血青年楊勝義會一邊輕輕擦拭小號,一邊哼著四川小調。

  楊勝義自幼家境貧寒,父母早亡。家中五個兄弟姐妹,他排行最小。流浪街頭,食不果腹,“天為被,地當床”的窘迫生活是他童年的寫照。1939年,在那個全民族精誠團結、誓死抵抗日寇的年代,楊勝義報名參加了秀山縣抗日誌願兵團。那一年,他14歲。

  “那時候什麼都不懂,保衛祖國的概念都很模糊。”楊勝義笑著説,最初入伍是為了每月八塊大洋的軍餉,為了能夠生存下來。“你不知道,我第一次穿上軍裝的時候有多激動,終於能穿一件完整的衣服了,像個人樣了。”

  同年,楊勝義所在志願兵團被編入七十二軍野補一團,楊勝義成了一名號兵,他的任務就是跟在連長身邊聽從指揮“發號施令”。

  起床號、敬禮號、休操號、吃飯號、衝鋒號、熄燈號……看似一把簡單的小號,要根據不同情況吹出不同的號子,調子輕重、高低都有所不同。

  “最帶勁的是衝鋒號,‘噠噠滴、噠噠滴……’對,就是和現在電視劇裏一樣的。”説起吹號,楊勝義手舞足蹈地進行了演示。這時你會感到一個鐵血男兒身上的熱血,並不因為年齡的衰老而衰減半分。

  抗戰時期,楊勝義就這樣吹著軍號,經歷了一次次慘烈的戰役,包括四次長沙會戰和常德會戰。在血與火的淬煉中,他從懵懂的少年長成了熱血青年。

  1943年11月,常德會戰爆發,此時楊勝義在七十二軍新編十五師中當號兵,他所在部隊接到命令,從江西省修水長途奔襲五百餘裏緊急馳援湖南常德。

  “從駐地到常德有十天路程,那個冬天,天氣陰冷,狂風夾著雨雪。”楊勝義回憶道,部隊官兵頂著寒風雨雪日夜兼程。當全師趕到常德東郊的時候,槍炮聲大作,國軍已在常德週邊同城內日軍展開激戰。

  “那場戰鬥打得很艱難,贏得很艱難。”楊勝義還記得有一晚部隊渡過常德城外的沅江突襲日軍的情景:“我們摸過去的時候,只聽到日本人哇啦哇啦的説話聲,還有戰馬的嘶鳴聲。我們發起進攻,激戰1小時後,日軍便沒了聲響,我估摸著他們死傷不少。第二天,我們又乘勝追擊。眼看要勝利了,我的衝鋒號吹得更有勁了。”

  就在部隊乘勝追擊、搜索前進的路上,楊勝義親眼看到了倒在路邊稻田裏的三十多具青壯年的屍體,他們被捆綁在一起,慘遭殺害。“日本人太殘忍了,沒有人性啊!”70多年後回想起這悲慘一幕,楊勝義仍滿腔憤怒。

  身為號兵,楊勝義雖然不用直接拿槍跟日寇交戰,但同樣要跟著部隊衝鋒陷陣,所以在常德會戰和第四次長沙會戰中他曾兩度負傷。特別是第二次負傷,因一線部隊缺醫少藥,他的傷口化膿感染,送到後方醫院治療兩個月才好。“打敗日本人不容易,中國人的代價實在太大了。” 老人沉默片刻,緩緩地説:“當年倖存下來的抗戰老兵,大部分人後來活得都很不如意……可惜啊,沒趕上現在這個好時候。”

  “老兵不怕死亡,就怕被遺忘”,楊勝義輕輕地説,“當了一輩子的軍人,我希望能去北京看一眼大閱兵。”

  楊偉光(楊勝義兒子):“父親告訴我,軍人的精氣神不能丟”

  楊勝義膝下兩子一女,楊偉光是長子。1970年小學畢業時,楊偉光成為海軍航空兵第一師的一名軍人。那一年,他也是14歲。

  “我跟父親同年紀去當兵,基礎太不一樣了。我有父親這個引路人,而他當年是孤身一人。”楊偉光説,自己從小受父親影響,保家衛國的思想早已根植心中,再加上上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國際形勢緊張,全國上下強調加強戰備力量,他便報名參了軍。

  楊偉光在部隊時,經常收到父親的親筆家書。每封家信除了噓寒問暖,多是諄諄教導。“吃苦在前,享受在後”,這句話父親幾乎每封信裏都會寫到,這也成了對楊偉光影響最大的一句話。

  解放後,楊勝義曾在玉環、溫州等地人武部和溫州軍分區工作。雖然上世紀80年代初已離休,但楊偉光説,“父親告訴我,氣魄是軍人的魂。這份精氣神,不能丟。”

  2007年五一期間,楊偉光陪同家人去張家界玩。登山時,楊勝義見邊上的轎夫無精打采地蹲在地上,便上前要求坐轎子。楊偉光一陣納悶:這不是父親的風格,他爬山從不坐轎子或者纜車。他問父親,父親壓低了嗓音説:“你看大熱天的,轎夫沒有生意做。他們生活不容易,能幫就幫。”

  直到前幾年,楊偉光才知道父親一直以他三兄妹的名義給遠在四川老家的姑姑寄錢,直到姑姑去世,這一寄就是二十年。“父親的為人處世,對我影響很大。”

  如今,楊勝義已90高齡了,但在楊偉光看來,父親永遠都不會老。就在今年初,他們一大家子一起去永嘉梅岙賞梅,崎嶇的山路上,楊勝義拄著拐杖輕鬆拾級而上,還開懷説道:“上高山如踏平地,過黃河如過小溪。”路人見狀,紛紛為老人鼓掌。

  楊中天(楊勝義孫子):“我當兵是為了延續家族的光榮與夢想”

  楊中天今年27歲,在北京空軍某場站當了五年兵。去年12月,他回到溫州科技職業學院繼續未完的學業。“爺爺是軍人,大伯是軍人,所以我去當兵是必然的。”在爺爺楊勝義、大伯楊偉光之後,楊中天追隨他們的腳步,也踏上了軍人之路。

  “這一切,都是因為爺爺,他是我的偶像。”楊中天説,自己對爺爺的情感,除了“依戀”,更多的是“仰慕”和“敬重”。

  楊中天從小就聽爺爺講戰爭故事,他印象最深的反而是一些“花絮”:爺爺負傷入院後,利用休養時間,開始向身邊病友請教學識字。短短一個多月,從沒上過學的爺爺已經能看懂小學二年級的課本。後來,病友還出字謎考他,都被他一一答出。楊中天話音剛落,楊勝義便迎上來打趣道:“當時不知情的人問我什麼學校畢業,我説自己是高粱大學畢業,哈哈哈。”

  楊中天説,爺爺愛學習、肯吃苦的精神正是自己這代人所缺失的,“每當在軍校遇到困難時,就會想起爺爺寫給大伯的那封家書,想起爺爺的叮囑:‘在部隊好好幹,服從領導,聽從指揮,團結同志。’”

  “爺爺意志力很強。以前是老煙槍,後來説戒煙就戒了,幾十年來沒見他再碰過煙。”

  “爺爺很逗,他看電視只看國際中文頻道、新聞頻道和海峽兩岸。吃飯的時候,他一定會圍繞一件國家大事不停地討論。大家都吃完了,他還能一個人不停地講。”暮色漸起,孫兒依然在聊著他的祖父。不知何時,老人已經靠在沙發上睡著了。

  “沒有雪,也就不會有腳印。”記憶是有力量的。曾經,父輩們用血肉之軀捍衛了中華民族的尊嚴與榮耀,如今,流淌在後人身體裏的忠勇血脈和精神,將成為指引前進的號角。

  (作者:華曉露 )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溫州日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