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抗戰70週年  >   紀念臺灣光復70週年  >   正文

“黃埔論壇”紀念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 從艱苦卓絕的抗戰中汲取力量

2015年08月12日 15:55: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列印

黃埔老兵在論壇上回顧當年保家衛國的往事。(陳曉星 攝)

  ●“我母親不肯將父親的無頭之身下葬,懷著身孕,帶著6歲的我直闖日本指揮官南部襄吉司令部索要夫頭,其勇氣令南部襄吉震驚……”

  ●“今天我們紀念抗戰勝利,要站在歷史和民族的高度,尋找和傳承抗日戰爭中的中國記憶……”

  ●“現在,共同捍衛東海、南海主權與領土領海完整等歷史重任擺在我們面前,天下一家親,共赴家國興……”

  長沙會戰、常德會戰、衡陽會戰、湘西會戰……在70年前中國抗日主戰場的湖南,第九屆黃埔論壇5月11日在長沙開幕。本屆論壇的主題是:銘記歷史、振興中華——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臺灣光復70週年。在抗戰烽火中經歷槍林彈雨的7位黃埔老戰士,首先在開幕式上接受孫輩的獻花。

  兩岸及港澳和海外黃埔師生後輩、黃埔組織代表、軍事專家學者150余人參加論壇,從各自的角度回憶了那場可歌可泣的家國保衛戰,表達了對黃埔精神、抗戰精神、戰爭與和平的思考。

  抗戰的都是“中國軍”

  黃埔軍校一期生陳賡之子陳知庶少將在論壇上説,黃埔軍校是國共兩黨早期軍事人才的搖籃。在共和國授予的十大元帥中,有5人出身於黃埔;在共和國授予的10位大將中,有3位出自於黃埔門下,我的父親陳賡就是其中的一位。黃埔軍校培育了我父親,他在日後的軍旅生涯中,黃埔情懷印在心中。雖然他與不少同學在戰場上分屬不同陣營,但始終沒有湮沒同學之誼。特別是在抗日戰爭期間,兩方同學分別在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展開了有效合作,英勇作戰,共同譜寫了勝利的篇章。

  臺灣中國統一聯盟主席戚嘉林説,我是研究歷史的,在日本的戰爭文獻中,無論記錄南京保衛戰還是平型關戰役,他們的用詞都是“中國軍”。抗日戰爭進入後期時,日本在臺實行殖民統治已經40多年了,但他們在臺灣徵召投入戰場的不是軍人,而是軍伕,不配備武器。從對手和歷史的角度看,無論淮軍、湘軍、新軍、國軍、共軍,都是“中國軍”。

  黃埔同學會會長林上元在論壇致辭時説,在日本侵略者鐵蹄下,臺灣人民沒有屈服,一些臺灣同胞衝破阻力回到大陸參加抗日,更多志士為“驅逐日寇,收復臺灣”在島內參加武裝起義和抗日運動,有65萬人壯烈犧牲。抗戰勝利是自鴉片戰爭以來百餘年裏中國抵禦外侮的第一次完全勝利,書寫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暴、反抗侵略、爭取獨立的壯麗史篇,在世界民族解放運動史上樹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抗戰是中國人的共同記憶

  臺灣退役將領代表在論壇上説,抗戰勝利凝結著黃埔精神和抗戰精神的融合,這就是愛國、犧牲、團結、負責。國家有正確的方向,一致的目標,軍民團結,犧牲小我,達成使命,在所不惜。這樣的精神應該傳承。過去交給歷史,未來的路還很遙遠,兩岸要在互利的條件下完成最終的國家統一。

  林上元介紹,有資料顯示,在抗戰時期的國民革命軍中,有200多名黃埔師生擔任師長以上職務,指揮著全國2/3的精銳之師,在中國戰區各戰場上抗擊日本侵略者。共産黨、國民黨的抗日將領,許多出自黃埔軍校,如左權、劉志丹、趙尚志、謝晉元、羅芳珪、戴安瀾等,都是黃埔軍校的畢業生。抗日戰爭中犧牲的黃埔軍校及各分校畢業生共有兩萬多人。黃埔師生用自己的行動踐行孫中山先生的教誨,以“奮鬥、犧牲”的英雄氣概,為“愛國、革命”的黃埔精神注入了堅實的內涵。抗日戰爭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民族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這是抗戰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戚嘉林説,今天我們紀念抗戰勝利,要站在歷史和民族的高度,尋找和傳承抗日戰爭中的中國記憶,體會中國軍民保衛祖國的氣壯山河的英雄氣概。一些臺媒在報道中國遠征軍時,寫成“緬甸遠征軍”,居然回避“中國”,這提醒我們要從歷史中學習,回到本源來看待今天的問題。要承認“九二共識”,致力於兩岸的統一,兩岸早日進行政治對話,建立軍事互信,實現臺灣先賢們的“中國夢”。

  戰爭與和平的當代思考

  70年,時間的煙雲淡化了過往,但對於親歷者來説,血淚傷痛仍刻骨銘心。經歷常德保衛戰的93歲老戰士吳淞向記者回憶道:“我親眼所見團長被機槍掃射陣亡,連長衝向敵軍陣地後一片火海。”記者提出日本政府仍然拒不道歉的態度,吳淞提高音調説:“不是道歉的問題,那太便宜了,而是認罪。我們不是為了報復,而是要提醒後人要自強。”

  抗日英烈陳中柱將軍的女兒陳璞的講述把人們帶入一段悲壯的傳奇。她説,我父親是黃埔軍校六期畢業,後奉命在津浦鐵路供職。1937年抗戰爆發,淞滬失守,南京淪陷,許多政府官員都遷往後方,我父親也有任務去重慶,但他表示,在此軍情緊急民族存亡之際,身為黃埔生,絕不後退,並請求留在前方。他在津浦鐵路沿線號召職工和青年學生拿起武器,後來所領導的部隊發展到3000余人,1938年3月參加臺兒莊會戰,三齣三入臺兒莊,帶領部隊死守,傷亡慘重,直至贏得勝利。其後,他在蘇、皖抗敵,在一次身先士卒的衝鋒中身中六彈殉國。殘忍的日軍將我父親的頭顱割下帶走。我母親不肯將父親的無頭之身下葬,懷著身孕,帶著6歲的我直闖日本指揮官南部襄吉司令部索要夫頭,其勇氣令南部襄吉震驚。他説:“我感佩陳司令的不屈,他是為了自己的國家,也感佩夫人的忠烈。”他讓在場的日本士兵向捧回我父親人頭的母親敬禮!

  陳之庶少將表達了他對戰爭與和平和當代軍人職責的思考。他説,作為軍人,我們渴望鏖戰疆場的輝煌,但更懂得珍愛和平和友善,因為戰爭的終極價值是換取人類和平和百姓的安康。也許用包容、溝通、精誠、共贏所打造局面比用戰爭、對立、爭執、分歧論輸贏更加重要。“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現在,共同捍衛東海、南海主權與領土領海完整等歷史重任擺在我們面前,天下一家親,共赴家國興,當年,我們的前輩是本著盡忠於天地,盡職于蒼生的精神走向黃埔;亦是本著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懸的精神走出黃埔的,他們不惜馬革裹屍,共赴國難。正如大理學家張載所説: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我們的父輩做到了,我們今天以此共勉。(記者 陳曉星)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