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抗戰70週年  >   日本侵華檔案  >   正文

國平:國家公祭以歷史開啟未來

2015年08月12日 16:07: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今天,黨和國家領導人與南京軍民一起,舉行了莊嚴肅穆的第一次國家公祭。

  國家公祭日,旨在祭奠南京大屠殺的死難同胞,祭奠化學武器、細菌戰、三光作戰、無差別轟炸的犧牲者,祭奠死難勞工、慰安婦死難者。這是中國人一段必須強化的集體記憶:死難同胞,應該被國人永記於心。這既是同胞情誼使然,也是生命尊嚴的召喚,更是血的歷史對未來的深沉啟迪。如習近平主席所説:”我們在這裡隆重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緬懷南京大屠殺的無辜死難者,緬懷所有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同胞,緬懷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獻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表達中國人民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崇高願望,宣示中國人民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堅定立場。”

  國家公祭日,首先是對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的祭奠,同時是對近代以來所有遭遇國難,付出生命代價的同胞的祭奠。這是對一段屈辱歷史中以血肉之軀記錄下民族不幸遭遇的同胞,極為深刻、痛楚的緬懷之情的體現;也是對中華民族無以體會人性尊嚴、生命價值,無以發現民族前途、國家富強的灰暗歷史的記憶的刷新;更是對整個國家同胞之情的內在喚醒和國家發展期待的有效聚集。

  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偉大的民族之所以偉大,就在於她具有極為深沉的歷史感。正是這樣的歷史感,讓中華民族生成了一種深刻地敬畏生命的道義感。祭奠死難同胞,便是中華民族歷史感與道義感的嚴肅顯現:一個具有悠久歷史、輝煌文化的民族,在走過一段被人欺淩的曲折歷程時,那些為此付出生命代價的同胞,總是促使人們牢牢記住,必須以一代一代生者的頑強努力,去洗練整個民族的生命認知和重生意識。這不是一種深懷歷史仇恨,無以化解歷史怨恨的情結,而是一種以對犧牲同胞的祭奠,禮敬生命、追尋道義的德性體現。這不是一種基於復仇的記恨,而是一種基於生死莊嚴感的道德決斷:對一個民族來説,同時也對一個國家來講,塑就一種和平、友善待人的精神,是一種多麼重要的精神品質、行動導向。中華民族不需要以疾言厲色、惡語相向、以牙還牙對待那些施加戰爭災難、殺害民族同胞的人與國家。國家公祭,呈現出來的是中華民族對自己同胞死難的深切懷念、沉痛哀悼。這是一種求諸己的歷史記憶,而不是責諸人的清算籌劃。

  舉行國家公祭,祭奠死難同胞,是所有遭遇過像南京大屠殺災難的民族都莊嚴設置的國家議程。同胞深情、集體記憶、生命尊嚴、歷史教訓、超越期盼、避蹈覆轍,是所有國家公祭的重要特徵。其間,兩個重要的涵項,為祭奠死難者的人們指示了努力方向:自強者,免於淩辱;辱人者,終必自辱。前者告誡國人,國勢疲弱,國家便難以保全國人性命。唯有國家強大,並且深切牢記為民族衰敗而償付性命代價的同胞之殤,才足以聚集全民族同心同德謀求發展的精神資源和行為動力,從根本上免除整個國家、人民的身家性命之憂。後者提醒國人,試圖以武力侵擾別國、帶給別國戰爭傷痛、荼毒別國人民生命、戕害人類基本尊嚴者,必然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至於那些忘記歷史深刻教訓,拒絕對侵略戰爭道歉、並對戰爭受害國缺乏國際誠意的國家,就更是需要在中國的深沉國家公祭中,發現一個深愛和平的民族所具有的國際公義理念、尋求正義的國際秩序的強大道德力量。

  國家公祭祭奠的死難者,讓人深切緬懷、沉痛悼念。死者已矣,生者感懷。經過無數悲壯的歷史大考,中華民族已然成熟。國家公祭,當然促使國人牢記歷史。但牢記歷史,是為了開啟未來。僅僅糾纏于歷史,而無以從歷史中明智起來,那是一個民族沒有在歷史災難中昇華的表現。唯有在歷史血的教訓中,發現民族自強自信之道,以文明戰勝野蠻、以開朗凈化悲情、以發展夯實國力、以善性扼制惡意,死難同胞魂靈方始得慰,國家發展境界由以提升。(國平)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李學磊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李學磊

原稿件來源:中國新聞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