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抗戰70週年  >   日本侵華檔案  >   正文

首都各界隆重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七十七週年

2015年08月12日 16:02: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緬懷民族先烈豐功偉績,凝聚和平發展正義力量。在全民族抗戰爆發77週年之際,首都各界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隆重集會。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中國人民對戰爭帶來的苦難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對和平有著孜孜不倦的追求。縱觀世界歷史,依靠武力對外侵略擴張最終都是要失敗的。這是歷史規律。中國將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並且希望世界各國共同走和平發展道路,讓和平的陽光永遠普照人類生活的星球。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主持紀念儀式。

  盧溝橋畔,坐落在這裡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雄偉莊嚴。紀念館前廣場上,鮮艷的五星紅旗高高飄揚。紀念館正門上方懸挂著“勿忘國恥 圓夢中華”的巨幅標語。

  上午10時,紀念儀式開始。習近平來到“獨立自由勳章”雕塑前。一名中國共産黨抗戰老戰士和一名中國國民黨抗戰老戰士,在兩名少年兒童陪伴下也走到雕塑前。習近平按下啟動按鈕,為“獨立自由勳章”雕塑揭幕。

  獨立自由勳章是根據1955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決議,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抗日戰爭時期參加革命戰爭有功人員的勳章。基座下方,用中方和英文鐫刻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紀念地”銘文。基座側面的雲紋及和平鴿紋飾栩栩如生。整座雕塑寓意中國人民為追求和平正義、捍衛民族獨立自由而不畏強暴、不怕犧牲的鬥爭精神。

  習近平在儀式上發表了重要講話。

  習近平指出,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為了達到以武力吞併全中國的罪惡野心,悍然炮轟宛平城,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從盧溝橋事變肇始,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在此民族危難之際,中國共産黨秉持民族大義,擔負起民族救亡的歷史重任,呼籲建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以抵抗日寇侵略、驅逐日寇出中國。

  習近平強調,從那時起,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全體中華兒女冒著敵人的炮火共赴國難,無論是正面戰場,還是敵後戰場,千千萬萬愛國將士浴血奮戰、視死如歸,各界民眾萬眾一心、同仇敵愾,奏響了一曲氣壯山河的抗擊日本侵略的英雄凱歌,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一首感天動地的反抗外來侵略的壯麗史詩。

  習近平強調,我們在這裡為獨立自由勳章雕塑揭幕,就是要緬懷在爭取民族獨立和自由過程中英勇獻身的烈士們,就是要緬懷為追求和平正義作出重要貢獻的人們,告慰在那場戰爭中不幸遇難的同胞們。我們永遠緬懷他們、銘記他們。

  習近平指出,偉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近代以來爭取獨立自由史冊上可歌可泣的一頁,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進程中飽經滄桑的一章。偉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使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偉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開闢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挽救民族危亡、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爭取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

  習近平強調,歷史就是歷史,事實就是事實,任何人都不可能改變歷史和事實。付出了巨大犧牲的中國人民,將堅定不移捍衛用鮮血和生命寫下的歷史。任何人想要否認、歪曲甚至美化侵略歷史,中國人民和各國人民絕不答應。

  隨後,在領誓人帶領下,現場120名青年代表和120名少年兒童代表莊嚴宣誓。

  嘹亮的衝鋒號劃破天際,傳遞出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和諧世界的堅定意志。

  紀念儀式後,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和各界代表走進展廳,參觀“偉大勝利——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大型主題展覽”。展覽通過900余件文物、640余幅圖片及大量繪畫、雕塑和聲光電模型等,全面展現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氣壯山河的歷史畫卷。

  習近平仔細觀看,認真聽取講解。在七七盧溝橋事變、建立抗日民主政權、高舉和平發展合作旗幟等展區,習近平不時駐足,向工作人員詳細詢問有關情況。

  劉延東、劉奇葆、范長龍、栗戰書、郭金龍、王晨、張慶黎出席紀念儀式並參觀展覽。

  參加過抗日戰爭的老戰士和老同志代表,抗戰烈士家屬代表,中央黨政軍群有關部門和北京市主要負責同志,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負責人和無黨派人士代表,首都各界群眾代表參加上述活動。

  參觀結束後,習近平等還親切看望了參加儀式的抗戰老戰士和老同志代表。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李學磊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李學磊

原稿件來源:央視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