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抗戰70週年  >   日本侵華檔案  >   正文

弘揚偉大東北抗聯精神

2015年08月12日 16:02: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贏得了近代以來中國反抗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開闢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習近平同志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週年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這一偉大勝利,將永載中華民族史冊,永載人類和平史冊!”東北抗日聯軍艱苦卓絕的鬥爭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這部壯麗史詩中最慘烈、最令人動容的篇章之一。在白山黑水之間,中國共産黨肩負民族希望和歷史責任,推動和領導東北人民走上抗日最前線。在長達14年的艱難歲月中,東北抗日聯軍與窮兇極惡的日本侵略者展開艱苦卓絕的鬥爭,在生與死、血與火的磨礪中熔鑄成偉大的東北抗聯精神。在我國發展新階段,回顧救亡圖存的悲壯歷史,緬懷民族先烈浴血奮戰的英雄業績,弘揚歷久彌新的抗聯精神,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東北抗聯精神是寶貴的精神財富

  抗聯精神作為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東北抗聯在戰爭中表現出來的精神風貌和思想品格,是人類獻身正義事業百折不撓的傳奇和典範,是中華民族威武不屈精神的彪炳彰顯,是偉大抗戰精神的具體體現,也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抗聯精神主要表現為堅定的信仰信念、高尚的愛國情操和偉大的犧牲精神。

  堅定的信仰信念。一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在長期的鬥爭中,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科學性、革命性是抗聯將士強大的精神支柱。東北抗聯隊伍中,有的共産黨員佔20%—30%,多時達到40%—50%。這些用革命理論、科學信仰武裝起來的抗聯將士,成為抗聯隊伍的堅強核心。也正是憑藉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東北抗聯成為一支打不垮、困不死的鋼鐵隊伍。二是對戰勝日本侵略者的堅定信念。無論形勢多麼險惡、困難多麼巨大,東北抗聯將士始終堅信中國人民所從事的反侵略戰爭是進步的、正義的,最後的勝利一定屬於中國人民。這種必勝的信念,成為抗聯將士的精神動力。三是對開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強信心。“救亡圖存”是貫穿東北抗聯鬥爭歷史的一條主線,“振興中華”是全體抗聯將士發自心底的吶喊。驅除日寇、振興中華,對抗聯將士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支撐和鼓舞他們在艱苦卓絕的鬥爭環境中同敵人血戰到底。

  高尚的愛國情操。一是在愛國主義旗幟下共築同仇敵愾的血肉長城。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東北抗日隊伍中不僅有工農群眾、青年學生,還有放棄劫掠生涯的綠林草莽、原東北軍愛國官兵、一些毀家紓難的有産者和棄官不做的上層社會人士。雖然他們政治立場不同、經濟地位迥異,但在國家危亡之際都義無反顧地奔赴戰場,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如同火山一樣爆發出來。二是在愛國主義旗幟下鑄就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在日本關東軍殘酷的“討伐”和“肅正”下,遊擊根據地幾乎全部喪失,抗聯鬥爭進入異常艱難的苦鬥時期。廣大抗聯將士以鋼鐵般的意志和決心,為民族而戰,為祖國而戰,為尊嚴而戰。在政治上,加強黨的領導和思想教育,純潔內部,以提高在艱苦條件下堅持鬥爭的能力;在經濟上,採取在深山密林中建立後方基地以及開辦兵工廠、被服廠等措施;在戰術上,講求“快”和“奇”,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在艱難處境中仍取得了重大戰果。三是在愛國主義旗幟下創造保家衛國的豐功偉績。東北抗聯為全國抗戰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東北抗日遊擊戰爭的開展,粉碎了日本以東北為基地“以戰養戰”的陰謀,有力地打擊了日偽殖民統治,牽制了日偽大量兵力,遲滯了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進程,支援了全國抗戰大局,喚起了億萬軍民的愛國熱情。

  偉大的犧牲精神。一是艱苦奮鬥、堅忍不拔。為了抗擊侵略、救亡圖存,抗聯將士以超越人類極限的忍耐力克服了舉世罕見的困難。據當年抗聯老同志回憶,部隊因凍、餓、病而死的人數不亞於戰鬥減員。有的抗聯部隊一切戰鬥物資只能依靠戰鬥繳獲,拿生命和鮮血換取,其處境之艱難、生活之艱苦、戰鬥之殘酷難以用語言描述。東北抗聯第二路軍總指揮周保中在1936年6月25日的日記中寫道:“白雪鋪滿大地,山中雪積及尺,抗日救國戰士,猶著單衣水鞋,日夜出沒于寇賊倭奴之封鎖線,其困苦頗甚。”即使如此,抗聯指戰員們也絲毫沒有退縮,而是以勇往直前的精神不斷戰鬥。二是孤軍奮戰、竭盡赤誠。東北抗聯長期與黨中央失去聯繫,陷入孤軍苦鬥的境地。此時的鬥爭,已經不再是一般意義上的戰爭,而是為驅除侵略者、實現民族解放而進行的信念之戰;是盡可能打擊敵人、為後來人爭取勝利的捨身之戰;是明知犧牲仍然前仆後繼的悲壯之戰;也是中國人民永不屈服的尊嚴之戰。三是視死如歸、寧死不屈。東北抗聯英雄們在戰場上英勇殺敵,在監獄中堅貞不屈,在刑場上大義凜然。冰雪嚴寒中吞下棉絮枯草為食、戰鬥到最後一人的楊靖宇,面對敵人嚴刑拷打和百般誘惑仍嚴守黨的機密的趙尚志,被敵人酷刑逼供數月之久後英勇就義的趙一曼,這些東北抗聯烈士的英魂與山河同在、與日月齊輝。

  東北抗聯精神具有歷久彌新的時代價值

  抗聯精神蘊含的堅定的信仰信念、高尚的愛國情操和偉大的犧牲精神,具有超越時空的永恒價值,是鼓舞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在新的歷史時期,弘揚偉大抗聯精神,對於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意義。

  抗聯精神昭示我們,中國人民擁有誓死捍衛國家核心利益的氣概、決心和能力。抗聯精神是中國人民在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偉大鬥爭中凝結而成的精神財富,它向世人莊嚴宣告:中華民族是追求正義、永不屈服、熱愛和平的民族,中國人民擁有誓死捍衛國家核心利益的氣概、決心和能力。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從一開始就具有拯救人類文明、保衛世界和平的重大意義。它是正義之戰,是維護國家核心利益和民族尊嚴之戰。它的偉大勝利是正義的勝利,徹底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殖民奴役中國的圖謀,徹底洗刷了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來侵略屢戰屢敗的民族恥辱,開闢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充分證明中國人民絕不屈服於暴力、絕不容忍侵略、絕不向任何霸權勢力低頭。弘揚偉大的抗聯精神,要求我們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堅決捍衛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成果,決不允許否認和歪曲侵略歷史,決不允許軍國主義捲土重來,決不允許歷史悲劇重演。弘揚偉大的抗聯精神,也要求我們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為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而不懈努力。中國堅定維護自身的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和民族尊嚴,也支援其他國家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維護自身的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和民族尊嚴,永遠做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堅定力量。

  抗聯精神昭示我們,堅定信仰和崇高追求是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根本保證。堅定信仰和崇高追求是壯麗人生的基石,也是民族振興的魂魄。首先,有理想信念才有靈魂。對國家和民族來説,理想信念是不斷發展、實現振興的精神動力。東北抗聯在殘酷、複雜、險惡的環境中,能夠堅持到抗日戰爭最後勝利,根本原因是廣大指戰員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抗聯精神為我們堅定理想信念提供了生動感人的歷史教材。其次,有崇高目標才能凝聚人心。目標是旗幟,也是方向。在戰爭年代,東北抗聯所追求的目標就是驅除日寇、光復河山。在這一目標引領和激勵下,中國共産黨領導東北軍民團結一心、浴血奮戰,最終迎來了抗日戰爭勝利。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夢的崇高目標引領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不移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奮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再次,有過硬作風才能率先垂范。東北抗聯之所以能夠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長期堅持鬥爭,關鍵在於擁有過硬的作風。特別是抗聯隊伍中的廣大黨員幹部,以身先士卒、無私無畏的過硬作風和人格魅力穩定了軍心、鼓舞了士氣,也贏得了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愛戴。弘揚抗聯精神,要求我們必須從戰略高度認識作風建設的重要性,總結和提煉抗聯鬥爭所積累的寶貴經驗,切實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使我們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

  抗聯精神昭示我們,必須把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在國家和民族危亡之際,抗聯將士將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命運緊緊聯繫起來,無限深情地熱愛祖國,奮不顧身地捍衛祖國,他們的英雄業績和赤子情懷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把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首先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鬥的旗幟。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東北抗聯團結東北各族人民救亡圖存、保家衛國,共同抵抗外來侵略,使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昇華到新的高度。新的歷史時期,我們要不斷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不斷增強團結一心的精神紐帶、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其次要弘揚奉獻精神。無數抗聯將士血灑沙場直至獻出寶貴生命,這種徹底的奉獻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價值引領。當前,我國已經進入改革深水區和矛盾凸顯期。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廣大黨員幹部必須弘揚抗聯將士的奉獻精神,以國家利益為重,以民族利益為重,以人民利益為重,堅決反對拜金主義、極端利己主義,積極倡導愛崗敬業奉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再次要弘揚艱苦奮鬥精神。我們黨的歷史就是一部艱苦奮鬥的創業史,抗聯鬥爭更是艱苦奮鬥精神的集中體現。我們要認真學習抗聯將士的艱苦奮鬥精神,將其作為一種品德來傳承、作為一種修養來堅持、作為一種生活準則來倡導,成為艱苦奮鬥精神的傳人。

  (作者為中共吉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李學磊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李學磊

原稿件來源:人民日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