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抗戰70週年  >   尋訪抗戰老兵  >   正文

勝利後的鬥爭

2015年06月15日 15:09: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勝利後的鬥爭

  1945年,魯南鐵道大隊在棗莊沙溝接受日軍投降。資料圖片

  “西邊的太陽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靜悄悄……”

  當你看到這段文字時,耳邊是否會響起熟悉的旋律?當你哼起這段旋律時,眼前是否會閃現一群矯健的身影?他們爬火車、炸鐵路、殺鬼子,打得日寇魂飛魄散。一部《鐵道遊擊隊》小説,以及據此改編的影視劇,讓魯南鐵道大隊的抗戰事跡膾炙人口、家喻戶曉。

  然而,這支100多人的抗日武裝,如何鬥智鬥勇,以王者之師的氣概,迫使千余名裝備精良的日軍繳械投降的故事,卻鮮為人知。近日,我們來到山東棗莊,懷著崇敬之情,追尋魯南鐵道大隊的足跡。

  阻斷鐵路 圍困日軍

  津浦鐵路,建於1908年。百餘年間,一直是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前些年,經過電氣化改造,這條老鐵路除了跑普通客貨車,還能跑動車組。

  津浦線途經棗莊市薛城區時,有個貨運小車站,叫沙溝站。車站旁,有片緩坡樹林。坡下是片洼地,小麥蔥蘢。從外表看,這片田野,普通得不能再普通。“這片洼地,就是當年的受降地!”當地村民的一句話,讓我們肅然起敬。

  1945年11月的一個深夜,龜縮在臨城的1000余名日軍,包括一個鐵道警備大隊、一個鐵甲列車大隊,帶著親屬孩子,還有部分日本僑民、商人、員工,約2000人左右,乘一列14節車皮的鐵甲列車,偷偷溜出臨城,往南逃竄。魯南鐵道大隊得到情報後,果斷拆除前面的鐵路,炸毀後面的鐵路,將日軍困在沙溝車站。

  一聽是魯南鐵道大隊,日軍的頭皮就發麻。從1938年在棗莊和臨城建立抗日情報站時起,這支隊伍奮戰在日軍的心臟地區,對日作戰300余次,消滅日偽軍5000余人,攪得日軍雞犬不寧。

  “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後,棗莊、臨城地區的日軍試圖沿津浦線南下徐州,再轉至連雲港登船回國。”薛城區委宣傳部副部長范祥廣介紹,臨城日軍接到的命令,是向國民黨軍隊投降,所以並不情願向魯南鐵道大隊投降。由於害怕鐵道大隊炸毀列車,日軍將部隊撤到鐵路西側,構築起簡易工事,用鐵絲網拉起臨時宿營地,東側以列車為屏障,憑藉列車上的火炮和重機槍,企圖負隅頑抗,伺機逃跑。

  見招拆招 鬥智鬥勇

  見日軍拒絕繳械,鐵道大隊向魯南軍區請示,能否消滅這些日軍。軍區司令張光中指示:“不要打,日軍已經投降,他們跑不了。”

  日軍走投無路,被迫同意談判。范祥廣向我們還原談判場景。

  談判地點在姬莊一個農戶家裏。日軍談判代表,為首兩人一個是鐵道警備大隊大隊長小林,一個是鐵甲列車大隊大隊長太田。他們狡辯:八路軍不能代表中國政府。鐵道大隊代表駁斥:在臨棗一帶和你們作戰8年,並最終戰勝你們的,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八路軍、遊擊隊,而不是國民黨的政府和軍隊,我們八路軍最有理由接受你們的投降。

  受降當天,太田忽然又提出新條件:只能繳給鐵道大隊,不繳給別的部隊。太田的如意算盤是,鐵道隊只有百把人,如果正規的八路軍或新四軍協助受降,他們就有理由拒絕,拖延繳械時間。

  張光中早料到日軍會節外生枝,提前派出兩個連的部隊,化裝成鐵道大隊隊員,協助大隊長劉金山受降。太田雖然狐疑,卻挑不出刺。

  劉金山生前曾留下珍貴文字,敘述迫降日軍的百般週折。據他回憶,受降儀式上,日軍繳出2門重炮、8挺重機槍、180多挺輕機槍、近2000支步槍、兩麻袋手槍、40噸炮彈、兩車皮子彈。“我們用20多輛牛車,拉了兩天,才把這些武器送到南常,交給軍區司令部。”

  鐵道大隊發現,日軍還藏有部分槍支。劉金山派人警告日軍:不交出全部武器,就堅決予以消滅。

  太田又耍花招,説要見“大太君”,否則死不繳槍。接到鐵道大隊的報告後,張光中親自去見太田,嚴詞告誡。得知其身份後,太田趕緊鞠躬,乖乖繳出500多支步槍、70多架照相機。

  感化日軍 風範永存

  今年85歲的李洪傑,曾是鐵道大隊年齡最小的隊員,為護送陳毅過津浦鐵路擔任過警戒,現在居住在薛城區常莊鎮漸彭村。抗戰時,這一帶是鐵道大隊的重要基地。

  李洪傑回憶,日本投降時自己是衛生員,平時主要在大隊部。“頭一天晚上大概12點吧,大隊長劉金山和兩個鬼子騎著馬回來,進屋往那一坐,哇啦哇啦半天,後來鬼子就把身上的槍拿下來放桌上,表示投降的意思。”

  説起劉金山,李洪傑崇拜不已。這位讓臨棗鬼子聞風喪膽的傳奇人物,是鐵道大隊第二任大隊長,也是小説《鐵道遊擊隊》大隊長劉洪的兩位原型之一。另一位原型,是首任大隊長洪振海。1941年12月,洪振海在與日軍作戰時,不幸犧牲。在與日軍鬥爭中,鐵道大隊先後有150多人獻出寶貴生命。

  位於薛城區的鐵道遊擊隊紀念碑,矗立在紀念公園內,甚是醒目。我們穿過樹林,往東南方向走百餘米,便是劉金山的墓園。老人去世一年後,家人遵其遺願,將骨灰遷回這片他戰鬥過的土地。不遠處,長眠著鐵道大隊副大隊長王志勝,他是《鐵道遊擊隊》中王強的原型。

  王志勝墓旁,立著一塊石碑,上面刻著這樣一行字:“鐵道隊不僅是中國人民的驕傲,同樣也被包括日本人民在內的世界一切愛好和平人民所崇敬。王大隊副志勝先生是鐵道隊的創始人之一,他的名字將同鐵道隊這面旗幟一樣,永遠被人民所尊敬。”署名是“日本友人、反戰同盟士兵田村申樹”。

  田村申樹原是侵華日軍中的騎兵,被俘後經過思想感化,與另一名日本騎兵小山口主動參加了魯南“在華日人反戰同盟”。1944年,魯南軍區正式批准兩人加入鐵道大隊。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人民日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