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湖南抗戰名城巡禮】採訪團探訪南嶽抗戰遺跡

2015年06月29日 13:15:00 來源:紅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湖南抗戰名城巡禮】採訪團探訪南嶽抗戰遺跡

  (享堂是忠烈祠最大的建築物,其上題字:“忠烈祠”,款署“蔣中正”。綠植簇擁大理石築就的“民”字為“民族忠烈千古”六個大字之首字。)

【湖南抗戰名城巡禮】採訪團探訪南嶽抗戰遺跡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在南嶽先後召開過四次軍事會議,商討對日作戰軍事方針戰略。圖為南嶽區文物局副局長劉向陽向記者們講述南嶽軍事會議的情況。)

【湖南抗戰名城巡禮】採訪團探訪南嶽抗戰遺跡

  (南嶽衡山核心景區——磨鏡臺,民國時期湖南省政府主席何健及其他軍政要員在此修建公館。)

【湖南抗戰名城巡禮】採訪團探訪南嶽抗戰遺跡

  (何公館內內景。抗戰期間蔣介石、宋美齡夫婦曾先後五次在此下榻。)

【湖南抗戰名城巡禮】採訪團探訪南嶽抗戰遺跡

  (何公館內內景。)紅網衡陽6月26日訊(時刻新聞見習記者 陳美淇 攝影 李長宏)25日下午,兩岸聯合採訪團來到南嶽衡山的忠烈祠和國共合辦的遊擊幹部訓練班紀念地,了解南嶽在抗戰歷史中的相關史實。

  在香爐峰半山腰上,青松環抱之中,一座陵園坐落在這裡,這就是為紀念抗日陣亡將士修建的南嶽忠烈祠。

  建於1940年,成于1943年,作為紀念抗戰烈士修建的大型烈士陵園,這裡設立了全國抗戰將領唯一一座總神位。

  南嶽忠烈祠由祠宇和墓葬兩部分組成。祠內的石板階梯將三孔牌坊、七七紀念塔、紀念堂、致敬碑、紀念亭、享堂連成一體。共有19座墓葬,其中,12座為個人墓葬,7座為集體墓葬,集體墓葬中,最大的一座墳瑩裏安葬著第三十七軍六十師師長董煜收集的在長沙會戰中陣亡的2728具烈士遺骸。

  沿著階梯而上,周圍草木散發著木質清香,因為地勢高,並不覺得炎熱。坐落在最上面的享堂,有匾額曰忠烈祠,題字中的烈字少了歹旁的一點,有兩種説法,一是寓意抗戰可以犧牲“少一點”;另一個含義,則是不能把烈士同於歹徒,固而少一點以示差別。現場的工作人員介紹,在享堂前庭俯瞰下方,只見平臺,不見階梯。

  進入享堂內,“抗日陣亡將士總神位”印入眼簾。“功在三湘,忠昭百戰,誓掃夷氛,重光宇甸,有赫炎維,事崇禮殿,矜式邦人,馨香永奠。”來訪的臺灣同胞民眾日報的張汶寧恭敬的對著烈士牌位一一拜過。

  站在高處,感受巍巍南嶽,瑰麗秀美,更因其在二十世紀中華民族抗戰中的重要一頁而增添了雄偉與壯麗的色彩。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國共兩黨建立抗日統一戰線,在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南嶽以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成為抗戰活動的重要場所。從忠烈祠側面的蜿蜒路徑向上而到的磨鏡臺何氏別墅,更是充滿了歷史遺韻。

  一進何氏別墅,工作人員便“帶”來了兩個驚喜。一個是當年用過的水床,一個是進入防空洞的方式。

  所謂水床表面看是普通的銅床,但工作人員介紹床有可灌入冷熱水的入口。冬天輸熱水,夏天入涼水,可調解床的溫度,休息的更好。而別墅後面有座防空洞,進入的方式竟然是屋內的衣櫥。打開衣櫥,推開後面的木板,一條甬道赫然入眼。由甬道入內再穿過一條小徑,就到了防空洞。因為空氣潮濕,防空洞墻壁上滲出水跡。

  在何氏別墅外,採訪團偶遇《抗戰中的南嶽》作者曾瀛洲。如今何氏別墅內陳列照片樣張就是由曾老先生蒐集選取的,曾老先生向採訪團講述了這段歷史。

  “我認為南嶽抗戰史是國共合作抗戰史的一個縮影。1939年,國共兩黨為培養抗日骨幹在南嶽舉辦了三期遊擊幹部培訓班。南嶽遊幹班是國共兩黨在抗戰時期第二次合作的偉大成果,是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譜寫的一部恢宏壯麗史詩。同時,周恩來、葉劍英等在南嶽期間,貫徹中國共産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廣泛發動社會各階層人士共赴國難。”

  “開工殺賊,下馬學佛”是周恩來寫給南嶽僧人以勵其志。當時,葉劍英得知巨讚、演文、暮笳等年青僧人擬成立“南嶽佛教救國協會”時,建議他們將南嶽的道眾也團結起來投入抗日行列,把組織名稱改為“南嶽佛道救難協會”,以弘揚佛理和教義。

  1939年5月7日,葉劍英、田漢出席了“南嶽佛道救難協會”成立大會,併發表了“普渡眾生要向艱難的現實敲門”的重要演説。號召南嶽的和尚和道士“團結全國佛道信徒,成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的一部分。”

  更多猛料!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新浪新聞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新浪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紅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