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穿越硝煙,回望武漢會戰

2015年06月15日 15:52:00 來源:武漢晚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原標題:穿越硝煙,回望武漢會戰

  沿著77年前的武漢會戰路線圖,

  武漢晚報記者踏上了追尋先烈的重走之路

  77年前的今天,1938年6月13日,日寇朝武漢狼奔豕突而來,認為佔領武漢是“早日結束戰爭的最大機會”。由此,“保衛大武漢”的口號響徹中華大地,也輝映著“武漢會戰”的戰火硝煙。

  屈原在《國殤》中説“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淩。”武,是剛強,是大勇,是不可辱,也偏偏是“武漢”得名之源。斯人斯時斯地,都註定1938年的武漢一寸山河一寸血,寸血寫盡家國情。

  負責攻打武漢的日軍司令官岡村寧次在1938年的日記中寫道:“10月初,第27師團佔領了箬溪一帶,檢查繳獲的敵軍官兵致其親友的信件,內容幾乎都是有關我軍情況,以及他們誓死報國的決心,極少摻雜私事。同一時期,第101師團檢查反攻我軍陣地而戰死的敵軍官兵遺體,發現死者父母的來信中,也都是鼓勵他們為國家、民族奮勇獻身的言詞。”

  敵人的讚美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清楚那場自初夏打到暮秋的武漢會戰,中國軍人用鐵血精神闡釋了何為“慷慨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美國學者R麥金農在他的《武漢,1938》一書裏提到“衣衫襤褸、疲憊不堪”的中國士兵“來這裡參戰的很多都是離鄉千里,儘管如此,在1938年大戰期間,卻很少出現士兵逃跑的事件……中國軍隊表現出來的是極高的陣亡率,而不是逃跑率。”

  武漢會戰,三軍浴血,將抗日戰爭帶入戰略相持階段。

  然而,77年後,有位書寫武漢會戰的作家向我感慨,他的朋友們對武漢會戰少有人能説出一二三來。

  硝煙散盡,長歌漸遠。

  這也就是我們今天為什麼要尋訪武漢會戰的老兵及遺跡的原因。老兵日漸凋零,遺跡日漸消蝕,歲月正隱去他們背後的故事。而這樣的故事,傳承著一種民族精神。他們更是一個象徵,提示著我們有關信仰、家國、犧牲這些詞並不虛無,他們就流淌在普通人的血脈裏。

  77年,似乎那樣遙遠,卻從未離去。劉曉寧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武漢晚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