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徐州會戰:4個月的持久戰奪去6.5萬烈士英魂

2015年06月15日 15:53:00 來源:綜合 字號:       轉發 列印

  全國抗戰進行了半年之後,徐州會戰爆發,1937年12月,南京失陷。隨著日軍越過黃河,濟南、泰安失守,中日軍隊將在以徐州為中心的地區決戰的形勢已經出現。

  雖然最後由於中國軍隊自身的缺陷,如後勤保障落後;通訊聯絡差;指揮機關組織不完善;參謀人員缺乏組織,指揮混亂;存在派系鬥爭缺乏協同和配合等,徐州會戰最後失利了。但持續四個月的持久戰吸引敵人了十數萬兵力於津浦線,為武漢備戰、中國國力重心西移爭取了時間,為爾後全國持久抗戰奠定了基礎。這樣的一個基礎背後,伴隨著的是中國軍隊的巨大損失。

  龐炳勳第3軍團

  截至3月26日,龐部已傷亡殆盡,龐炳勳致蔣介石密電稱“總計戰鬥兵,現不滿千人”。結合徐祖貽致李宗仁電“龐軍兵力損失過巨…已失戰鬥力”,即便考慮到龐有保存力量誇大傷亡的因素,按龐部戰鬥兵萬人計,亦可約略看出龐部傷亡當在8000人以上。

  張自忠第59軍

  劉景岳和于麟章在回憶文中稱,該軍在最初三天(3月14、15、16日)的激戰中,大量斃傷日軍,但自身“傷亡也不下六、七千之多”。顧相貞證實此説,至17日晨,該軍統計傷亡人數,“第三十八師自投入臨沂戰役以來,傷亡近四千人,第一八0師也傷亡了二千余人”。《山東省志.軍事志》採信此説,稱“至17日,(第59軍)傷亡7000余人”。郭汝瑰《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一書亦採信此説,稱“至17日上午,第59軍已傷亡6000余人”。迨至21日臨沂戰役第一階段結束,于麟章稱“傷斃敵軍約六千人…我軍傷亡人數也在八千人”,顧相貞稱第59軍“傷亡官兵近九千人”。第59軍戰鬥詳報則證實了此數據,24日,再次增援臨沂的第59軍在城西北一帶集結時,全軍可戰之兵僅有1.3萬人,而該軍一戰臨沂前卻有戰鬥兵員2.1萬人,減員8000。

  通過下屬單位的傷亡也大略看出第59軍傷亡之慘重。原第38師第113旅旅長李致遠在回憶文中稱,僅在15-18日的劉家湖戰鬥中,“第二二八團原有兩千余人,損失半數以上;第二二四團也傷亡近半數。”從3月14日至19日,59軍成建制戰死者計有第26旅第678團(團長崔振倫,在進攻朱陳鎮戰鬥中,該團另有一營人犧牲過半)第2營,第113旅第226團第6、10連,114旅227團第12連。時任第59軍軍部參謀處作戰科少校參謀的王丕廉在回憶文中稱:“經過三晝夜的激烈戰鬥,我方僅連長就傷亡一百餘員,士兵傷亡五分之二”。

  考慮到第59軍傷亡過重,早在3月16日,徐祖詒即建議該軍撤出戰鬥,轉往郯城修整,被張自忠拒絕。

  第2次臨沂戰役後,于麟章稱第38師“減員萬餘人” ,張自忠遂決定將該師合併編成一個旅,約千人,歸軍直接指揮。據180師39旅參謀長楊遇春回憶文稱,該旅“只剩下200多人,其餘3000余人皆傷亡。”楊作為旅參謀長,提供的本旅戰鬥傷亡人數數據應該是可信的。

  關於第59軍兩次臨沂戰役的傷亡,張自忠本人在3月29日4時致李宗仁電也曾透露,“傷亡達萬餘人”。這個數據彈性很大,不少著述乾脆直接引為1萬人。不過,通過相關資料來推算,第59軍的傷亡要遠超過1萬人。

  3月25、26日張部第38師在解救龐炳勳部的三官廟、桃園之戰中,傷亡2000余人;又張自忠29日4時致電李宗仁稱,27、28兩日以來傷亡兩千余人。二者合計就是四五千人。另據劉景岳、于麟章回憶文章稱:“先後兩次臨沂作戰,我(59軍)傷亡各級官佐八百餘員,士兵萬人以上。”如果參照張自忠19日14時致李宗仁電中所列官、兵傷亡比例:傷亡軍官209人、士兵3273人,則第二次臨沂戰役結束時張部軍官傷亡800余,士兵傷亡應在13000人左右。

  這樣,第59軍在兩次臨沂戰役中傷亡數約在1.3萬-1.4萬之間,加上在淮河阻擊戰中傷亡的2000人,整個臺兒莊戰役,第59軍傷亡約在1.5萬人以上。

  孫震第22集團軍

  張宣武在回憶文中稱:“第四十一軍守城部隊自第一二二師師長王銘章以下傷亡5000余人,在滕縣以北界河、龍山一帶作戰的第四十五軍,自一二七師師長陳離以下傷亡亦達四五千人。這次戰役,共斃敵2000余人。”41軍124師741團第2營營長熊順義也稱,從3月9日至18日,川軍保衛滕縣“犧牲、負傷萬餘人”,其中第45軍“從一二七師師長陳離、一二五師七五0團團長姚超倫(原文誤,應為745團。750團團長為陳士俊-筆者注)以下傷亡的營、連、排長等官兵四五千人。”

  能證實上述數據的還有李宗仁3月21日致蔣介石密電,稱第22集團軍在滕縣之役中“傷亡官兵不下萬人”。

  而第22集團軍代總司令孫震在滕縣戰役戰鬥詳報中卻稱“是役…我陣亡官兵3000余人,負傷官兵4000余人;四十一軍佔傷亡總數四分之三。”時任該部少將參謀處長胡臨聰在回憶文中也稱,滕縣戰役守衛滕縣城與週邊的第22集團軍共傷亡8000余人(陣亡五千余人,負傷三千余人)。

  但通讀孫震戰鬥詳報全文,戰役起止日期為3月9-17日,且主要是敘述14-17日的滕縣城戰鬥。胡臨聰文章類似。孫、胡的數據顯然未含3月9日之前第2集團軍傷亡,而該集團軍第45軍早在1938年1月即已入駐滕縣並與日軍發生過數次戰鬥,如在2月中旬的郭山、兩下店戰鬥中,第125師第750、745兩團即傷亡約千人。

  因此,第22集團軍在整個徐州會戰前期總傷亡在萬人左右,還是較接近實際的。

  湯恩伯第二十軍團及臨時配屬部隊傷亡

  在3月16、17、18日最初三天的作戰中,僅第85軍2個師即“陣亡營長三員,傷二員,傷團長一員,傷亡連排長廿余員,士兵二千余人。”同期在沙溝阻擊日軍的關麟徵部第2師第6旅傷亡不詳,但李宗仁在19日致蔣介石密電中曾説:“我(第6旅)第十一團傷亡甚大”。

  在3月31日臺兒莊東北方戰鬥中,第85軍與第52軍夾擊坂本支隊,予敵重創,“五十二軍與八十五軍各傷亡1300余人”;4月3日,第20軍團突破坂本支隊所據之小王莊、劉莊等陣地,並與敵發生肉搏戰,“第85軍第4師兩日來傷亡約千人”。

  湯恩伯4月6日晨致電李宗仁:“(臺兒莊)當面之敵經我關(麟徵)、王(仲廉)、周(碞)各軍徹夜猛攻,肉搏十余次,斃敵三千余人,俘獲正在清查。我軍傷亡亦大。”湯的電報內容雖未指出所部具體傷亡數字,但從當時中日兩軍戰鬥力及“我軍傷亡亦大”一語來推測,湯部傷亡即便比敵方少,也應該不會差距很大。

  湯部部分將領的回憶文章中有所部整個徐州會戰期間的傷亡數據,而未提階段戰鬥傷亡。第110師在徐州會戰後到達河南唐河整編時,只剩下一個旅的兵力,“在這次會戰(指整個徐州會戰)中傷亡了五千余人。”自3月中旬開赴魯南以來,經過一個多月連續不斷的作戰,第52軍兩個師都有很大傷亡,特別是鄭洞國第2師,“有作戰能力的官兵,已不足原來人數的一半。”其中,第2師在臺兒莊戰役期間的嶧縣北大窯附近戰鬥最為激烈,敵我雙方一度展開白刃戰,第2師多處陣地曾數度得而復失、失而復得,是役敵我都有很大傷亡。師長鄭洞國甚至在3月30日上午攻打嶧縣城東一帶時,被敵炮彈擊中,只因彈片為其衣袋內銀元所擋,鄭才倖免傷亡。

  以上相加,湯恩伯第20軍團及臨時轄屬各部總傷亡在萬人左右,應該不會誇大。

  孫連仲第2集團軍

  早在4月5日晨,李宗仁即致電軍令部:“廿七師現僅余戰鬥員約二千名,卅一師一千四百餘名”,另,臺兒莊守軍6日傷亡亦“在二百名以上”。至日軍從臺兒莊退卻時,第30師師長張金照稱所部“全部兵力只剩下四千多人”。也就是説,臺兒莊戰役結束後,第2集團軍所轄第27、30、31三個師所余戰鬥員僅七八千名左右,加上獨立第44旅,最多也就在萬人左右。該集團軍損失應在1.4萬人以上。

  其他部隊傷亡

  池淮阻擊戰中,劉士毅第31軍、于學忠第51軍合計傷亡近6000人,孫桐萱第3集團軍之谷良民第56軍(1938年3月縮編為第22師,隸屬孫桐萱第12軍)參與的濟寧戰役,“自進攻到退卻,歷時約半個月,我軍傷亡約2000余人,但亦予敵以重創。”

  綜合以上,在徐州會戰期間,中國軍隊傷亡合計約6.5萬餘人。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綜合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