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回應社會三大關切

2013年12月25日 14:08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漫畫:落戶了 新華社發 朱慧卿 作

  經過多年快速發展,當前,我國城鎮化進程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展望未來,億萬農業轉移人口如何儘快實現市民化?財政資金能否滿足城市建設的大量需求?城市擴張會不會過分侵佔耕地,危及糧食安全?

  日前舉行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傳遞出一系列重要資訊,對這些社會普遍關切的問題給予了充分回應。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將優先解決存量

  目前,我國已實現52%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但只實現了35%的戶籍人口城鎮化率,17個百分點之差使2億多名農民工難以享受到城鎮基本社會公共服務,他們的收入、就業、住房、社保、子女就學等都成了難題。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問題肯定要解決,但要有進度、有順序,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搞‘一刀切’。”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資訊部部長徐洪才説。

  那麼,誰先誰後呢?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要把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作為首要任務。

  “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説明這部分人是城鎮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為城鎮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應首先解決這部分人中有能力、有意願的落戶城鎮。”中國社科院副研究員陳飛説。

  陳飛認為,農村人口的城市化將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由於歷史欠賬和財力所限,城鎮化應堅持量力而行和盡力而為的原則,首先解決存量問題,隨著制度的完善和財力的增加,再逐步轉向以市場無形之手解決增量問題。

  城鎮化將成民間資金新的投資渠道

  加快推進城鎮化需要大量資金。據國家開發銀行預計,未來三年我國城鎮化投融資資金需求量將達25萬億元。

  “政府財力是有限的。”徐洪才指出,如果光靠財政資金來支撐城鎮化進程的話,等於逼著政府盲目舉債、寅吃卯糧,不僅不可持續,還蘊含巨大風險。

  那麼,錢從哪來呢?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要建立多元可持續的資金保障機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指出,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了一整套解決方案:建立地方主體稅種和債券發行管理制度,可以充實地方財力;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可以有效調動地方積極性;放寬市場準入,可以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城鎮化建設……

  “目前,大量民間資金找不到投資渠道。只要政府能夠提供公平競爭機會,創造良好市場環境,一定能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帶動社會各個層面的力量共同推進城鎮化。”張立群説。

  城鎮建設用地將以盤活存量為主

  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隨著城鎮化推進,我國平均每年減少耕地600多萬畝,日益逼近18億畝的耕地紅線。

  “我國過去30多年的城鎮化進程是對土地相對粗放的利用。但面對糧食安全這個大問題,我們的城鎮化不可能永遠無節制佔用耕地。”陳飛説。

  那麼,城鎮建設用地從哪來呢?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要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優化結構,提升效率,切實提高城鎮建設用地集約化程度。同時強調,耕地紅線一定要守住,紅線包括數量,也包括品質。

  徐洪才認為,中央的態度十分明確,耕地的紅線是不能觸碰的,騰挪的空間要通過土地集約化來實現,在總量控制的前提下,著力提高城鎮建設用地利用效率。換句話説,未來城鎮化的過程,一定是土地集約化的過程。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尹賽楠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尹賽楠

原稿件來源:新華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