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反對歷史虛無主義  >   要聞  >   正文

用真相為英雄正名報道引發社會各界強烈反響

2015年08月24日 09:00: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轉發 列印

  這是瀋陽軍區某炮兵旅董存瑞紀念館內設置的“董存瑞炸碉堡”復原場景(5月20日攝)。

  ↑這是瀋陽軍區某炮兵旅董存瑞紀念館內設置的“董存瑞炸碉堡”復原場景(5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原標題:用真相為英雄正名——媒體為英雄正名報道引發社會各界強烈反響

  新華社北京7月31日新媒體專電(記者葛素表 譚劍 烏夢達)一段時間以來,調侃、抹黑和詆毀英雄形象的言論似乎成為一種網路“時尚”。“黃繼光堵槍眼不合理”“董存瑞炸碉堡係虛構”等言論在網路上不斷被炒作,一些言論荒誕離譜。

  這些網路謠言不顧歷史事實,歪曲真相,引發惡劣的社會影響。為此,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解放軍報等媒體近期發起“為英雄正名”系列報道,引發社會各界強烈反響。

  社會各界對抹黑污衊英雄説不 自發為英雄“正名”

  這些英雄遭到肆意調侃、抹黑、詆毀與質疑,也讓早有定論的歷史人物、事件逐漸演變成為輿論熱點和社會敏感點,擾亂了社會尤其是年輕人的思想,對社會主流價值觀形成衝擊。

  網友對詆毀英雄的言論感到憤慨和痛心。搜狐網友“狙擊手謝特西裏耶夫”説:“看著這些人質疑為國捐軀的烈士,真的心寒。”

  軍事專家陳虎表示,一個民族的凝聚力,往往來自於歷史上的英雄人物,一旦英雄的形象轟然倒塌,對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將造成極大的破壞。

  當年的英雄們已不能面對鏡頭講述血與火的真相,也無法向詆毀者索回他們不容踐踏的榮光。也正因如此,新華社以“為英雄正名”為主題,派出大批骨幹記者分赴一線,利用圖片、文字、圖表、視頻等多種媒介傳播方式,精心采編了一批文風清新、思想深刻、具有較強傳播力和輿論引導力的稿件,有力回擊了網上抹黑英雄的種種錯誤觀點。截至7月25日,百度檢索“英雄+正名”關鍵詞,顯示頁面近300萬個。

  《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等也紛紛發表稿件。《人民日報》指出,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進程中,處處都見證著英雄們的浴血榮光。作為後來者,我們每一個承蔭前輩者都有責任敬仰和尊崇英雄,沒有權利懷疑和詆毀英雄。不懂歷史的民族沒有根,淡忘英雄的民族沒有魂。如果我們不去“呼吸英雄們的氣息”,而淪為一個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功利的實用主義者或庸俗的消費主義者,整個社會就會失去正能量的風向標。

  5月19日,目前唯一健在的董存瑞兒時玩伴、河北省懷來縣南山堡村87歲老人董連柱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

  5月19日,目前唯一健在的董存瑞兒時玩伴、河北省懷來縣南山堡村87歲老人董連柱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新華社記者 白明山 攝

  《黃繼光血肉之軀為什麼能擋住子彈?》《邱少雲為何在烈火中一動不動?》《董存瑞是如何炸碉堡的?》……央廣“中國之聲”策劃系列報道《捍衛英雄》,通過微信平臺連續推出多篇力作,解疑釋惑,酣暢淋漓。報道採用多種方式,展示英雄的普通人身份及樸素情感,做到在反駁質疑的同時拉近英雄與大眾距離。

  《解放軍報》指出,英雄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脊梁。當今社會一些無知無良之人,以解構歷史、消解崇高為榮,肆意詆毀英雄,其行徑之卑劣、用心之險惡,令人心寒,為人所不齒。《解放軍報》強調,那些為國家民族敢於犧牲、甘於奉獻的人不被尊敬、漸被遺忘,是一個民族真正的危險。捍衛英雄,就是捍衛民族的精神脊梁;守衛崇高,就是守衛民族的精神豐碑。

  很多網友表示,這些稿件正視聽、明是非、服人心,並廣泛發聲支援,更為重要的是,這組稿件的推出,為渴望發聲、崇敬英雄的網民提供了輿論陣地。新浪微博推出的“和英雄在一起”主題閱覽量高達4000多萬次,在騰訊新聞客戶端上,每一篇稿件的評論都達到了數千次,絕大多數網友對稿件提出的觀點給予正面回應,紛紛表示要深刻揭露詆毀英雄形象的險惡用心,嚴厲查處造謠詆毀者。

  新華社客戶端網友“cuewh”説:“和平時期,英雄是精神的支柱;戰爭時期,英雄是國防的基石!詆毀英雄,就是在拆毀支柱,就是在挖掏基石。我們今天的和平生活,就是那些英雄換來的,向英雄致敬。”

  用事實拉直問號 用真相捍衛英雄

  “欲滅其國,必先去其史”,有人打著尋找歷史“真相”的幌子,質疑英雄的事跡“細節”,無中生有設置話題,以此來顛覆英雄、消解崇高、解構歷史;有些人則為博取眼球,盲目跟風、扎堆起鬨。

  正如軍史專家徐焰所説,歷史虛無主義對當下的游離,對未來的迷茫,對歷史的撕裂,甚至會造成一個民族對歷史的背叛,最終掩埋真相。英雄們的故事到底有沒有問號?只有事實才能拉直問號。

  一些公眾一度被網路懷疑迷惑,正是因為對英雄缺乏了解,對於公眾來説,英雄只存在於小學課本中為祖國犧牲的那個片段。只有讓英雄更多的人生細節為公眾所知悉,這樣的英雄對他們才是真實的、可親可敬的,公眾才能進入歷史現場,理解英雄們在那個片刻做出的非凡之舉。

  為使報道更具真實性和説服力,新華社、解放軍報等媒體多方尋訪英雄生前戰友、朋友、親屬,走進英雄紀念館,採訪專家學者,深入細緻地對有關英雄的每一個細節進行了採訪。

  李繼德老人參觀黃繼光紀念館,撫摸著黃繼光雕像激動不已。特約記者孫紹建 攝

  李繼德老人參觀黃繼光紀念館,撫摸著黃繼光雕像激動不已。特約記者孫紹建 攝

  當現年85歲的老排長郭安民挺身直言,燃燒彈點燃偽裝草,“大火整整燒了二十多分鐘,邱少雲始終一動不動”時,那些質疑“火燒邱少雲”違背生理學的説法如此乏力。黃繼光的戰友李繼德義正言辭:“黃繼光堵槍眼時,我在現場!”董存瑞的生前戰友郅順義多次口述力證,董存瑞捨身炸碉堡時,就在他的掩護之下......

  時間雖已遠去,但在親歷者的腦海裏,記憶已經把英雄的名字凝結成一個個符號,英雄的壯舉也已在親歷者的目光中定格。

  長江網評論認為,新華社等媒體推出針對英雄足跡的系列跟蹤報道,可以讓人們重新認知英雄,了解英雄事跡,自覺參與到詆毀英雄的反擊戰中去。搜狐網友“狐狐網友”説:“讓正義敢於發聲,讓正確的輿論做引導,讓社會變得風清氣正,國人期待中。”

  英雄終將逝去,親歷者也終將遠去。捍衛英雄,不能總靠當年的見證人與親歷者出面為英雄作證,英雄,已經浸入民族的血脈和歷史中。陳虎説,面對小米加步槍的人民武裝,國民黨反動派不相信會失敗;面對缺衣少食的人民志願軍,裝備精良的美國也不相信會失敗。然而,最終的結果已經牢牢地刻在歷史的豐碑上。

  英雄的傳統正在延續 英雄的傳奇仍在書寫

  為英雄正名,不僅要祛除謠言,更重要的是讓英雄不斷綻放新的時代光彩。

  在英雄犧牲多年以後,每一支英雄所在部隊,都為英雄保留著寢具,這已經成為部隊繼承英雄精神的傳統。官兵們的眼中沒有“假如”,在軍營的每一天,官兵們都在和心中的英雄一起並肩生活、戰鬥。

  上圖:邱少雲弟弟邱少華(右)和邱少雲侄兒邱光兵(左)經常到重慶邱少雲烈士事跡陳列館參觀,墻上是邱少雲畫像和中朝兩國向邱少雲頒發的英雄證書放大版(5月18日攝)

  上圖:邱少雲弟弟邱少華(右)和邱少雲侄兒邱光兵(左)經常到重慶邱少雲烈士事跡陳列館參觀,墻上是邱少雲畫像和中朝兩國向邱少雲頒發的英雄證書放大版(5月18日攝)

  在邱少雲生前所在部隊,每逢新兵入伍、學員分配、幹部調入,參加的第一項活動就是參觀邱少雲展覽館,學唱的第一首歌就是《邱少雲之歌》,觀看的第一部電影就是《邱少雲》,聆聽的第一堂課就是“當好邱少雲傳人”。

  面對社會上對於英雄的質疑聲,官兵們滿腔憤慨。“捍衛英雄絕對不是一種杞人憂天,它是擺在我們面前刻不容緩的任務。”邱少雲生前所在部隊政委告訴記者,他們是一支以邱少雲烈士為至高榮耀和精神支柱,以傳承邱少雲烈士精神為己任的雄師勁旅,歷任官兵都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深深珍惜邱少雲烈士的精神和榮譽。

  黃繼光生前所在部隊副團長馬廣欣説,官兵們曾為此專門組織大討論。官兵們一致認為,英雄絕不容許被質疑,歷史更不容被篡改。“這些年來,不管社會上流行什麼思潮,官兵們學英雄、追英雄的熱情不減!”

  英雄的名譽不容玷污,英雄的部隊更不甘落後。英雄的火種不僅在部隊被官兵點亮,也在民間源遠流長。

  7月6日至20日,一場“我們和英雄在一起”的網路名人進軍營活動,在邱少雲、黃繼光和“狼牙山五壯士”等先烈生前所在部隊舉行。來自軍地52位網路名人、新媒體賬號負責人和媒體記者參加了此次活動,並通過微博、微信等密集發聲,傳播英雄精神,在網上網下引起了巨大反響。

  參加活動的大V“點子正”説,通過走近部隊,我們發現英雄不僅在歷史裏,現在這些傳承了英雄的戰士也是英雄,希望更多人能夠主動行動,對抹黑英雄説不。

  中央民族大學專職輔導員孫熙表示,身邊大多數年輕學生對抹黑英雄深惡痛絕,出生於和平年代的年輕人不一定能對英雄感同身受。現在社會越發多元,但多元的前提是深入了解歷史,尊重英雄。

  新浪微博網友“七點鐘001”認為,造謠抹黑別人的成本如此之低,英雄泉下有知也會憤怒。徐焰指出,現在謠言盛行,很大原因在於網路管理不到位。

  新華社客戶端網友認為,光為英雄正名是不夠的,對於無中生有污衊英雄的必須讓其付出應有的代價。騰訊網友“談惠琴”表示,不能任由這些人信口開河,應該追究抹黑者的法律責任。(參與采寫:陳曦)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李學磊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李學磊

原稿件來源:新華社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