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反對歷史虛無主義  >   滾動播報  >   正文

英雄應當得到時代的敬畏

2015年08月24日 08:57: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雖然我已是耄耋之年,但我還是要把有限的生命繼續投入到無限的‘留住雷鋒’的事業中。”這是雷鋒事跡見證人張峻的最後一句話。英雄早已遠去,當年的見證人、親歷者也漸漸凋零。隨著往事的沉澱,歷史會漸漸模糊,還是更具光亮?時代面對英雄的態度,是懷疑、否定、抹黑,還是銘記、嚮往、敬畏?答案恐怕就在於每個人的心底是否還有一份對英雄的景仰。

  近年來,輿論場颳起一陣抹黑英雄的歪風。這股歪風,出自一些人心底對革命歲月的陌生與冷漠,源於在和平年代浸潤出的惰性與輕浮,最終形成了“懷疑一切”“否定一切”的僵化思維。這股歪風,裹挾著無知與自大,正吹打著民族精神的根基。

  “一片炸起的煙塵消散後,董存瑞的身影出現在橋下。……他先往北端橋墩上放炸藥包,放不住,他又向橋中央移了幾步,用手托著炸藥包抵住橋底,一邊大喊一邊拉了導火索……”這是董存瑞生前戰友宋兆義回憶董存瑞犧牲時的情景。一點一滴的回憶,使英雄的血肉逐漸豐富起來。面對潑來的污水,最好的回擊就是鐵一般的事實。如今,越來越多像宋兆義一樣的歷史見證者站了出來,還原歷史的真相,打磨英雄的榮光。

  為什麼邱少雲能在烈火焚燒中紋絲不動?“是因為有嚴明的紀律觀念在支撐著他,直至生命結束。”為什麼在烈火焚燒之後邱少雲身上的彈藥沒有爆炸?“在戰鬥結束後,戰士們搬動邱少雲遺體時,發現子彈、手榴彈被遺體死死壓在泥草地上。”為什麼邱少雲犧牲後沒有留下多少證明材料?“由於當年的條件有限,邱少雲犧牲後留下的遺物不多。但是,僅有的棉服燒焦殘片、衝鋒槍和肥皂盒這些遺物卻真實地證明了英雄的存在。”這是邱少雲紀念館館長王成金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對於網上質疑的回答。

  英雄形象的再一次塑造,是由許許多多媒體通過採訪記錄,從一點一滴的歷史碎片中拼接起來的。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解放軍報等新聞媒體,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打撈出了英雄事跡,並根據當前的輿論環境,就一些議論焦點,展開密集的報道,更加有的放矢地回應網路上的質疑。

  當前抹黑英雄的聲音,大多是通過網路傳遞出來的,可以説,網路是這場英雄保衛戰的主戰場。網路上的名人,作為有能力影響輿論環境的網路公民,也負有凈化網路風氣、弘揚社會正氣的責任。今年7月,一場“我們和英雄在一起”網路名人走進軍營活動在邱少雲、黃繼光、“狼牙山五壯士”生前所在部隊舉行。網路名人用他們的眼睛去觀察連隊的訓練生活,用他們自己的媒體平臺去傳遞飽含熱情的感觸與體會,在網路上得到了大量響應。短短幾天,網路名人走進軍營活動先後發佈相關微博24萬餘條,搜索引擎網頁連結2380萬餘條,微博話題閱讀量突破5000萬次,微信公眾號相關文章覆蓋人群1.6億人次,網上網下引起了巨大反響,為網路空間注入一股渾厚飽滿的正能量。

  大約700多年前,有一個人在獄中寫下如下詩句:“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這首詩,一口氣列舉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十多位英雄,以表達心中的敬仰。這首詩叫《正氣歌》,詩人是文天祥。正是英雄,激勵著文天祥舍生取義。如果現在我們也寫一首《正氣歌》,詩裏的英雄又會是誰呢?如果任由歪風邪氣解構歷史、消解英雄,當落筆之際竟發現“時無英雄”,那不是莫大的悲哀嗎?

  “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個擁有英雄而不知道愛戴他、擁護他的民族則是無可救藥的。”英雄,應當得到時代的敬畏。(本報記者 王子墨)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光明日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