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鄧小平誕辰110週年  >   紀念活動  >   正文

從"站起來了"到"富起來了" "春天的故事"還將繼續

2014年08月23日 10:51: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在過去30年裏,中國從一個市場和企業精神被禁錮而貧困潦倒的國度,成功地轉型為一個市場開放、私企盛行的全球經濟重鎮。”已故經濟學家羅納德科斯在《變革中國》一書中這樣描述中國所取得的經濟發展成就。

  鄧小平居功至偉。

  他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原則,依靠“真理標準大討論”,果斷終結了“階級鬥爭為綱”,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30多年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令全世界都為之側目。國際社會將中國從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到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稱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經濟改革計劃”。

  其中,明晰産權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影響巨大。對於普通民眾,一“公”一“私”意義大不相同。作為市場經濟的基本制度,明晰的産權制度能夠增進資源配置效益,有利於激發産權主體的積極性。中國改革的過程,就是産權邊界不斷擴大的過程。私人産權不斷擴大,企業家釋放了更大的潛能,中國經濟也越來越繁榮。

  鄧小平誕辰110週年,恰逢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今天國人對於“總設計師”誕辰的紀念,不僅寄予了對於改革開放的深刻認同,更是對於深化改革“頂層設計師”的期待——改革再出發。

  從“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到“中國夢”,從“要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不改革開放只能是死路一條”到“除了深化改革開放,別無他途”、“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這一切都表明,改革開放是已然回歸的價值規律,也是不可逾矩的民意力量。

  在改革開放初期,改革是人人皆會受益的“帕累托改進”,人人基本處於同一起跑線上。而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後的今天,當年曾經位於同一起跑線上的人已經有了各自不同的位置。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轉型,亟須改革再一次打開制度空間,釋放市場活力。

  正如媒體所指出的,現在推進改革的複雜程度、敏感程度、艱巨程度,一點都不亞於30多年前。特殊利益集團如何破除,公平公正如何真正實現,政治體制與經濟體制改革如何並進,環境生態與社會發展如何兼顧,無不需要聚精會神。

  值得欣慰的是,大多數國人已逐漸認識到之所以能夠“解決溫飽、奔向小康”,正是因為改革開放堅持市場化和法治化的方向,約束權力對經濟活動的干預和經濟資源的支配,切實保護私有産權,逐漸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結果。

  而從經濟高速增長的“第一季”,到轉型關鍵期的中國奇跡“第二季”,在新型城鎮化將釋放巨大消費和投資需求的背景下,通過轉型升級和深化改革,中國經濟仍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如今穩定的經濟形勢就為最大限度地化解改革阻力創造了有利的契機。

  老百姓常説,毛澤東讓“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鄧小平讓“中國人民富起來了”。毋庸置疑,“春天的故事”也一定會繼續講下去!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