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鄧小平誕辰110週年  >   紀念活動  >   正文

媒體解讀中央紀念鄧小平誕辰110週年政治深意

2014年08月12日 15:13: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列印

媒體解讀中央紀念鄧小平誕辰110週年政治深意

  《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正式登陸央視熒幕

  8月8日,《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正式登陸央視熒幕。這部電視劇走出了原先紀錄片的套路,更為真實地還原了鄧小平在1976年到1984年間的生活,包括對一些敏感政治人物的“脫敏”,比如宣佈抓捕四人幫的華國鋒,還有據説之後也會出現的胡耀邦。

  該劇以戲劇化的方式反映了1976年粉碎四人幫的場景:一輛軍用卡車停在中南海西門,8341部隊的士兵冒雨出動,執行秘密的抓捕任務。懷仁堂裏,則是兩個人影在密商。深夜,西山某處所,大雨磅薄,士兵一動不動地站崗,黑色轎車魚貫而入。華國鋒宣佈,粉碎四人幫。

  這些過去只存在於歷史書中的情景,第一次被搬上了熒幕,並給予了戲劇化的處理。

  鄧小平的政治生命在1976年改變。中央紀念鄧小平誕辰110週年也隨著這部連續劇的上映而拉開序幕。

  俠客島注意到,這部電視劇的總顧問是冷溶和王東明。二位大名鼎鼎的人物。

  今年61歲的冷溶,是1978年恢復高考後的第二批大學生。在當年的高考中,冷溶考進了北京大學哲學系,在那裏完成了人生的蛻變。

  比冷溶小三歲的王東明同樣是正部級,卻比冷溶還早一年進入遼寧大學,和李克強總理同一批進的大學。他和冷溶的共同點,在於專業都是哲學。

  之所以他們二位能成為這部劇的總顧問,原因也是顯而易見的——

  從進入中央文獻研究室那天起,冷溶就跟鄧小平結下了不解之緣——從1983年到1995年的12年時間裏,他一直在“鄧小平研究組”工作,從普通編輯,一直幹到改組副組長兼著作小組組長(副局級)。可以説,沒有誰比現在擔任中央文獻研究室主任、中共文獻研究會會長的冷溶對鄧小平有更深入的研究了。而目前擔任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的王東明,任職地則是鄧小平的老家——四川。

  一個“骨灰級專家”,一個“家鄉省份一把手”,這樣的總顧問隊伍,是慣例,也是高配。

  而這部戲的總導演吳子牛,不僅籍貫在四川,而且也是1978年考入北影導演係,從此從一個上山下鄉的知青,走上了導演的道路,拍出《天下糧倉》和《大明天下》、《貞觀長歌》等知名劇目。上映前,他把這部片子比做“一部50後、60後的《致青春》”。

  兩個總顧問,一個導演,共同的地方或許就是,鄧小平都曾深刻地改變過他們的人生。

  如果以時間的長度和出現的頻率對比,歷史上以“改革”著稱的人不算多。戰國時的商鞅、吳起,一躍而至宋代的范仲淹、王安石,再躍已是明代的張居正和清代的洋務派以及戊戌變法——“異代不同時”,但人物的命運卻約略相似。在中國傳統的史書裏,“祖宗成法”是最高的政治正確,因此,“改革”的人,往往評價都不甚高,甚至非議頗多。

  然而,從清代被敲開國門之時,“改革”,就成了中國一成不變的主話題。從晚清的革命到解放戰爭,從三大改造直至改革開放,貫穿于其中的主命題都是“變”——在這個“前所未有之大變局”的世紀,“改革”,一方面是改,一方面是革,逐漸成了一項絕對正確的政治話語和旗幟,一直至今。從這個意義上,也是“放眼二十四史,變革未如今日”。

  如何評價歷史人物,始終是中共政治生活中的重要議題。當年蘇聯赫魯曉夫對史達林的全盤批判,引發了蘇聯的內部分裂,對中共來説,這是前車之鑒。因此,涉及歷史人物的評價,就異常敏感。

  比如毛澤東,雖然對中央來説,去年紀念毛澤東誕辰120週年,也是異常隆重,但是在民間,這位共和國的締造者因為晚年的錯誤,也招致了不少質疑。而對於鄧小平,疑義就少得多,少數人將改革開放引發的種種腐敗、社會矛盾歸咎於鄧,這當然是不合理的。從歷史的演進看,改革開放是中國發展歷程中的重大轉折,雖然産生了不少新問題,但終究會在繼續改革中得以化解。如果説鄧小平有什麼理論體系的話,改革開放就提供了一個開放的探索思路,只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任何的探索都是值得歡迎的。這就是鄧小平開放的理論體系,也給後人的改革,提供了無限可能。

  這也是鄧小平留給後人最大的財富。

  70年代末,鄧小平主導的真理和實踐大討論,解開了思想界的束縛,給改革拓開一條生路。90年代初,當全社會依然糾結于姓社姓資的時候,鄧小平南巡講話,再一次以開放的哲學呼籲人們放棄對姓社姓資的無謂爭議,一心一意謀發展,讓意識形態的爭議,在發展中探索求證。這兩次轉捩點,鄧小平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習近平上任後,面臨的一個巨大問題,就是改革開放三十年積累下來的層層矛盾,還有龐大的利益集團,更急切的還有意識形態領域對前三十年和後三十年的爭議。尤其在知識界和民間輿論場中,或者借前三十年否定後三十年,或者借後三十年否定前三十年。爭議的核心,就是毛澤東和鄧小平兩個歷史人物的評價問題。

  所以,習近平履新不到一個月,就去了改革開放前沿——廣東,並向鄧小平銅像敬獻花籃,已經明確表明瞭繼續改革開放的決心。因為,三十年的實踐證明,改革是最大的政治正確。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全面深改的系統工程,幾乎可以看做是改革開放繼90年代初之後的再出發。

  但同時,中央在去年也隆重紀念了毛澤東誕辰120週年,給這位共産黨和共和國的締造者應有的尊重,也是對現政權合法性的宣誓。中共絕不會蠢到像赫魯曉夫一樣,因對史達林的全盤否定而動搖執政的根本。

  這是習近平的歷史智慧。

  文/公子無忌、獨孤九段(俠客島)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