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鄧小平誕辰110週年  >   偉人生平  >   生活軼事  >   正文

陳賡將軍留下20萬字沙場日記 鄧小平題名出版

2014年08月11日 14:20:00 來源:解放軍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一位出生入死的將軍竟然留下近20萬字的戰爭日記,而且,文字洗煉、文采斐然,不能不讓人讚嘆與敬服,這就是由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名、戰士出版社出版的《陳賡日記》。

  《陳賡日記》收錄了陳賡同志1937年至1941年間的工作日記、1944年的自傳和1949年的渡江戰役。這些文字,絕不僅僅是陳賡同志生活經歷的記錄,更是一份生動、翔實並且彌足珍貴的黨史軍史資料,一份革命前輩為我們留下的豐厚的精神遺産。

  陳賡同志生於清末且自幼讀書,在他的日記中,平實流暢的敘述中往往蘊涵著真實動人的情感和耐人品味的哲理。他在1938年1月30日寫道:“今日為舊曆除夕……群眾會餐,食頗豐富,農民得此一飽,大家高興,連殘湯余菜都沒有剩下,對八路軍真是心滿意洽。一個老大爺説:‘長到六十八歲,沒有見過這樣好的軍隊。’”可以想像,在那樣一個兵荒馬亂的光景裏,軍民一起過年是有著怎樣的政治意義,陳賡同志把這一場景用樸素的文字加以記錄,必然有他的深層次思考: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1938年7月20日:“拂曉觀望天空,白雲輕淡,半月高挂,似乎對我含著勝利的微笑。”此處寥寥幾筆白描,生動勾勒出了陳賡同志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抗戰必勝的強烈自信。

  作為一名軍人,能夠參加挽救民族危亡的神聖之戰,是一種無上的榮耀,陳賡同志正是以這種軍人的榮譽感去寫這些日記的。他在1937年日記的開篇寫道:“長征無日記,是我生平最大的遺憾……要使這次全部抗戰的事跡,沒有一點遺漏在我的記載以外。”在陳賡同志看來,寫日記是一種責任、一項任務。瀏覽全書,中間確實有幾處間斷,然而,對於一位面對戰機日變、槍林彈雨的高級軍事指揮員,已經是十分難能可貴了。陳賡同志將“日記”幾乎定義為“每日必記”。據戰爭時期曾在陳賡同志身邊工作過的同志回憶,每每部隊營地一片沉寂的時候,都會看到陳賡同志在如豆的燭光下伏案疾書的身影;但那時,誰也沒有想到,這位比誰都忙的指揮員,給自己規定了每天寫日記的任務。毋庸置疑,抗日戰爭這一我黨我軍的歷史壯舉,是一部氣撼山河的戰爭史詩,是一本血淚交融的民族教材。陳賡同志深知這一壯舉的歷史意義,所以,這位慣於爭戰的將軍便義不容辭地成為勤於筆耕的作者。他要記錄戰爭的點點滴滴,用以警示後人。事實上,陳賡同志也做到了,尤其是1938年幾乎全年都有日記。記日記,同作戰一樣,反映了陳賡同志持之以恒、百折不撓的革命鬥志。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中國古代將領的責任擔當在陳賡等老一輩革命家的身上同樣有著感人至深的體現。從1937年8月7日第一篇日記,到1939年3月8日,也就是自夫人王根英同志被國民黨囚禁4年獲釋後到于“反掃蕩”中英勇犧牲,其間只兩三次的相聚。“離別時,彼此表面都故作鎮靜,但根英已背著我流淚矣。”“榮臻之妻瑞華……告訴我關於根英的消息……簡直使我欣喜若狂。”“到館陶突遇根英,出我意外。”……1939年3月9日至4月16日無日記,陳賡同志在17日説明原因時寫道:根英之喪,也有一些關係。在整篇整篇的任務部署、作戰經過和軍務處理記錄的間隙處,這些極短的文字,可以讓我們看到這一對革命伉儷舍小家、為大家的崇高情愫,也是所有革命前輩義無反顧放棄眼前安逸與利益、致力於民族徹底解放的偉大情感的縮寫。1938年8月20日:“敵仍在各破壞處修路,沿線群眾被其槍殺者不下數百”。1939年2月10日:“敵陷入我四麵包圍中,死傷甚大……敵二百數十人除生俘十余名外,全被擊斃。”對親人、人民和祖國的愛,對日本侵略者和國民黨反動派的恨,交織而成的強大動力,使得我們的前輩冒著敵人的炮火一往無前!

  日記中,陳賡同志記下了他對一些問題的深層思考。1937年9月17日:“(編後部隊)嚴重的逃亡現象由於:1、支部工作的不深入……”20日:“早餐後,即去七七二團第二連巡視。首先為支部工作的檢查……”22日:“聽取巡視者彙報後,參加該連支部大會。”23日:“今日召集巡視團總彙報……我提出下列問題——1、健全黨的組織……”面對張國燾分裂思想殘余勢力和部隊出現的逃亡,陳賡同志及時發現及時調查,牢牢抓住“黨支部”這一使我軍“艱難奮戰而不潰散”的“戰鬥堡壘”,及時鞏固及時加強,使得問題得到圓滿解決。我們從陳賡同志處理這一問題中所表現出的雷厲風行、一抓到底的工作作風,可以一睹我黨我軍老一輩軍事指揮員真知灼見、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胡光耀)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解放軍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