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誠信  >   權威解讀  >   正文

經濟日報:誠信是安身立命最基本起點

2014年12月17日 15:28: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孔子説,“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在今天重談誠信,不應當把它看作是一個提倡大家遵守的外在要求,更應該把它看作是民族文化默契的一種喚醒。一方面要與傳統接軌,喚醒傳統文化價值;另一方面要與國際接軌,健全公民信用體系,讓不誠信的人付出巨大代價

  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日前下發《關於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的意見》,就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提出7個方面21條具體意見,此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仁、義、禮、智、信,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價值。孔子説,“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可見誠信在一個人的生活中所佔的分量。一個人在社會上安身立命最基本的起點,就是誠信。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這樣的道理,是任何一個孩子不管以後從事政農工商,也不管他以後知識水準高低,做人要遵守的基本準則。所以,中國人過去的修養不一定與知識成正比,一個農民可以非常有修養,可以有敬畏天地之心,可以有人與人之間的謙和誠信。在今天重談誠信,不應當把它看作是一個提倡大家遵守的外在要求,更應該把它看作是民族文化默契的一種喚醒。也就是説,在文化價值上,我們要有一些共識和默契,那就是,誠信應該是作為定理存在的,不需要討論。誠信不一定説給你一個專業技能,但是讓人有尊嚴,讓人能夠安身立命。

  子貢問政時,孔子提了三點,“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問,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項,這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孔子説:去掉兵力國防。子貢又問,如果迫不得已還要去掉一項,去掉哪一項?孔子説,去掉糧食。為什麼留下的最後一項是“信”呢?孔子説,“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孔子認為,自古人難逃一死,但如果沒有了“信”,社會、國民、一切價值都無從建立。所以中國人把“信”,看作從個人的君子之德,到整個社會的價值默契的一塊重要基石。今天我們討論誠信,其實是為了讓中國人接續血脈,活出中國人本有的尊嚴來。

  在當今時代,我們的誠信應該怎麼做?一方面需要中國傳統道德的弘揚;另一方面,是要用社會信用體系來規範的。兩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如果一切只有道德的提倡,而沒有外在約束,有時候人的道德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是脆弱無力的。當然,如果一切都變成有價的可以外在評定的標準,那也過於功利了。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出現了一大批富裕階層,他們中的很多人是在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中,第一批勇敢地“摸著石頭過河”富裕起來的人。但這裡面部分人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富而不貴”。他們有了財富的數字,但是缺少生命尊貴的個人信念。比如説,什麼是底線?哪些是絕對不能做的事、不能掙的錢?也就是説,生命自律、家風和門風,還是缺少的。

  這樣的人再往前走,什麼才是真正的尊貴呢?我想,那就是他們的行為必須要有社會信用體系公開約束的底線。事實上,一個人是不是誠信,我們現在很多時候從公民的個人信用體系中是看不到的。也就是説,聘用一個什麼樣的員工,如果沒有觸犯法律,即使有很多道德層面的失信行為,在個人檔案中是反映不出來的。所以,很期望公民誠信體系能夠使每個人的信用是真正公開透明的、有保障的。

  曾經有國內名牌大學學生在國外考學時一路領先,但是卻被名校拒絕了,因為這個學生在剛到國外時,有過兩次地鐵逃票記錄。我們許多孩子可能覺得只要學習好,逃票算什麼?但這在一個公民的誠信體系中是件大事。我們現在流行耍小聰明、小貪小佔,有人不覺得這些行為對個人信用和發展空間有傷害,如果我們真正能夠把體系健全了,道德才真正有力量。

  所以,一方面要與傳統接軌,喚醒傳統文化價值;另一方面要與國際接軌,健全公民信用體系,讓不誠信的人付出巨大代價。有時候這種威懾作用,才能讓人知道,誠信是和一個人的尊嚴和未來前途直接相關的。

  中國社會現在普遍需要提倡的,是重建家教與門風。誠信如果僅僅靠社會上的榜樣去感召,有一定作用,但不是根本作用。根本作用還在於家庭對孩子的教育。做好誠信這件事,首先是家教,家風正不正,和知識不成正比。(知名文化學者、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于丹)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黃露佳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黃露佳

原稿件來源:經濟日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