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博鰲論壇開幕 李克強演講  >   圖片報道  >   正文

博鰲亞洲論壇:文化力量實現海南夢想

2014年04月10日 11:11:00 來源:海南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昂健。(資料圖片)

  武警官兵為博鰲亞洲論壇執勤。   本報記者 張傑 攝  昂健 

  博鰲亞洲文化傳媒董事長、中國全球公益慈善論壇組委會主席。昂健作為主要建設者之一,1999年開始參與了博鰲亞洲論壇建設,在博鰲亞洲論壇成立10週年之際,榮獲“博鰲之星”特別貢獻獎。昂健創建的博鰲亞洲文化傳媒是對博鰲亞洲論壇在文化交流與合作方面的有力補充,博鰲亞洲文化傳媒也是“世界媒體峰會”的合作夥伴。

  初春北京,乍暖還寒。

  博鰲亞洲論壇2014年年會前夕,記者穿過北京國貿街頭熙攘的人群,尋找一個追夢之人。

  摩天大廈中,藏有一間書屋,清凈素雅倣若天堂。一中年男人置身其中,臨古琴而坐,品一盞醇茶。任外界喧囂繁雜,他續織著博鰲夢、海南夢。

  他是昂健,博鰲亞洲論壇創立建設者之一,博鰲亞洲文化傳媒董事長。

  夢起:

  博鰲亞洲論壇源於一個夢

  “一切都從夢想開始。”昂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的開場白顯得有些特別。

  1988年元月,昂健的夢拉開序幕。

  剛剛大學畢業的昂健為了追逐一個大特區的改革夢來到海南。海口公園椰樹下、篝火旁,他曾與無數懷揣夢想的年輕人暢談理想。“説不清什麼樣的日子,仿佛一種航行的開始,永遠永遠不需要停止。”昂健在曾經只有夢的日子裏,寫下這首詩,預示著一生逐夢的腳步不會停歇。

  1996年,蔣曉松先生來到博鰲,開始投資。昂健于1999年開始介入。“最早來時連一條進來的路都沒有,都是崎嶇小道。但博鰲真的很美,晚上大家在室外,做一點燒烤,看著美景。就是在那種情況下,做了一個‘博鰲夢’。”昂健笑著回憶道。

  這個夢基於博鰲之美。當時大家覺得博鰲有如此美麗的環境,應該做一件更有意義的事情。縱觀全球,歐洲有歐盟,非洲有非統,南美有自由貿易區,只有亞洲沒有一個統一的國際組織,所以設想為什麼不借鑒達沃斯的模式,在這樣一個美麗小鎮,遠離城市喧囂,遠離政治中心,建一個“亞洲論壇”,讓大家暢所欲言呢?

  緣于這個夢,創建者開始用神話般的速度,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最重要工作之一是要建一個五星級酒店,博鰲金海岸是博鰲第一個五星級酒店。當年從建酒店,到首屆年會,昂健是前線總指揮。“博鰲金海岸大酒店是從一個三層框架開始做,一直到做完開業,5個多月完成。霍克説,這整個是個奇跡。拉莫斯説,不,這是魔術。”昂健告訴記者,其實當時就是想一定要把亞洲論壇留在中國,留在海南,留在博鰲。

  説起博鰲亞洲論壇時至今日的輝煌,昂健坦言當初大家並沒有過多設計,只為了共同完成這樣一個夢想。“我們趕上了一個好時代,登上了改革開放這艘時代的巨輪,能夠去夢想,能夠去實現夢想。”博鰲亞洲論壇的成功就是一個“中國夢”的縮影,讓全世界看到中國人也是可以做夢的,而且有能力去實現夢想。

  夢興:

  用文化的力量助推論壇

  2012年張和平、劉長樂、馮小剛、于丹參與論壇,探討了“文化的傳承與創新”;2013年星雲大師對話“誠信的力量”……博鰲亞洲論壇每年星光雲集,厚重的文化味成為論壇不可或缺的部分。

  博鰲亞洲文化傳媒的形成有著淵源。“博鰲亞洲論壇以經濟為主,但亞洲各國文化具有多樣性,我們希望這個論壇不只在經濟上發揮作用,還要為亞洲乃至世界各國的文化搭建一個交流的平臺。”昂健説,自己始終有一份文化情結,有著傳承中華文化的使命感。

  “我們時常看到西方領導人在很多場合發言時引用中國古代思想家老子的話,而我們卻往往身在寶山不自知。”昂健説,正如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講時所講:“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發展、相互促進的結果。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  

  論壇走過十餘年,昂健越來越感受到文化的巨大推動力量。每年論壇期間,他總是致力於舉辦各種文化活動,讓與會嘉賓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併為亞洲文化交流搭建平臺。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富滋養,是中國人的集體記憶,是實現中國夢的基石。昂健透露,今年博鰲亞洲論壇閉幕晚宴將以一場名為《中國夢 文化魂》的博鰲文化之夜晚會體現。郎朗、戴玉強、黃曉明等文化名人將出現在晚會上,另外,晚會還特別設計了中國古琴大師與西方大提琴大師同臺演奏的節目,實現中西文化在博鰲的碰撞。

  説起博鰲亞洲文化傳媒對博鰲亞洲論壇的支援,有著一段令昂健覺得驕傲的小故事。因為博鰲亞洲論壇是第一個非官方的國際組織落戶在中國,當時註冊時民政部還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博鰲亞洲文化傳媒出資,找專家研究相應的法律法規,最後就形成了現在此類NGO所有註冊相關的東西。”昂健説,如今國內非政府組織日益繁榮,承擔了越來越多的社會責任,源頭上博鰲亞洲論壇起到了推動作用。

  夢續:

  文化盛裝下的可愛海南

  多年來雖常奔波于各地,但昂健始終將海南視為自己的第二故鄉,感情之深無以言表。

  當記者提及其對海南未來的設想時,昂健説,海南島作為一個國際旅遊島,是中國對外交往的一張名片,除了優美的自然環境,更應該有優美的中華文化。

  在這個夢中,既有現實又有理想。現實的根基在於海南絕佳的自然條件、國家利好的政策以及國內各類文化名人和藝術家對海南的那一份特有的眷戀。“若能在海南全島各地形成多個文化村、藝術村,以優惠的政策吸引各類文化名人、藝術家常駐於此,則將不僅傳承文化,更能令文化迸發出創新的活力。所産生的文化産業效益將是無窮的。這種濃郁的文化氛圍和文化融合可以讓國內外遊客來海南就能感受到整個中華文化,並助推旅遊、健康、教育等相關産業。”這便是昂健海南夢的精彩。

  “海南同時應該成為一個文化島,當人們的身心都可以在此安放,海南島將成為一個人們夢中的理想家園,一個最可愛的地方。”昂健的夢,未完,待續……

  手記

  博鰲詮釋夢想的力量

  從大海之南,到首都北京。飛躍2493公里,耗時3天,採訪近5個小時,只為尋找一個夢的原點。

  出發前也曾疑慮此行是否值得。但當自己完全沉浸在昂健勾勒出海南夢的景象中,我似乎也從中得到了一種敢於做夢和實現夢想的力量。

  不知何時,現實的拘泥,常常讓人們忘了做夢,甚至嘲笑自己的“異想天開”。

  所幸,十幾年前,包括昂健在內的一群敢於做夢的熱血青年,有了那次博鰲星空下的暢想。為了這個夢想,無數人摒棄雜念,用努力和付出一路澆灌,才有了如今舉世矚目的博鰲亞洲論壇。

  難得的是,經歷了十幾年風雨,我卻仍能感受到,昂健懷著一顆年輕的心,堅守著自己做夢的權利。

  “整個中國的文化後花園”當昂健説出自己的海南夢時,我一時恍惚甚至懷疑自己是否聽錯了。在許多人仍在呼籲海南需提升文化軟實力,與國內文化發達地區接軌的時候,昂健卻一步跨了過去,將海南想像成為足以呈現整個中華文化精髓的國際文化島。

  在昂健的海南夢中,海南文化村、藝術村遍佈,雲集國內眾多知名文人,並且村莊建築因文人喜好不同而各具特色。文人們在此養生創作兩不誤,與圈內友人的相聚交流,令他們迸發出更為熱烈的文化創新。這種創新足以影響國內文化的發展導向。同時,名家吸引著國內外學者的探訪,海南將成為文化交流的勝地。樂於分享的文人名士,還會成立各種私塾,家長們攜孩子紛至遝來。中華文化將在海南交融相合。“你永遠不用擔心在海南會無聊,因為這些文化村和藝術村,足以讓人們停下行走的腳步,安放身心。”昂健説道。

  採訪結束,昂健透露自己正醞釀打造一個國際品牌文化論壇,以此促進中國與世界文化交流。

  文化是昂健一生的追求。當他把追求與熱愛的土地相互結合,也許這將是另外一個奇跡的起點。

  回聲

  1.“博鰲亞洲論壇創立之初是一個夢的起點。它的成功告訴世人,中國人可以做夢,也有能力實現夢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博鰲應該做什麼,海南應該做什麼?願文化能為夢想插上一雙翅膀。”

  2.“海南島作為一個國際旅遊島,是中國對外交往的一張名片,除了優美的自然環境,更應該有優美的中華文化。”

  大事記

  博鰲亞洲論壇

  2010年大事記

  2月2日

  博鰲亞洲論壇在北京舉行新聞發佈會

  宣佈論壇2010年年會將於4月9日至11日

  在中國海南博鰲舉行

  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全面啟動以來

  亞洲地區各國政經要員、意見領袖廣泛參與的首次大型多邊對話

  4月8日

  博鰲亞洲論壇會員大會舉行

  根據博鰲亞洲論壇理事會會議對論壇章程的修改

  論壇理事的任期不能超過兩屆

  因此一些已連任兩期的理事將終止任期

  4月9日

  博鰲亞洲論壇2009年度報告發佈

  論壇與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首次合作推出新興經濟體發展年度報告———

  《博鰲亞洲論壇新興經濟體發展2009年度報告》

  4月9日至11日

  博鰲亞洲論壇第九屆年會在博鰲舉行

  主題是“綠色復蘇:亞洲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選擇”

  時任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出席開幕大會

  發表題為“攜手推進亞洲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主旨演講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海南日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