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博鰲論壇開幕 李克強演講  >   最新消息  >   正文

博鰲亞洲論壇:全球專家“論道”新興經濟轉型升級

2014年04月11日 14:44: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8日開幕的博鰲亞洲論壇2014年年會匯集了全球政商學界精英,多場“頭腦風暴”都在為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新興經濟體改革、創新、可持續發展,提供新思路。

   2014年,世界經濟持續復蘇,但復蘇步伐快慢不均。此前幾年表現疲軟的發達經濟體經濟復蘇步伐正在變得越來越穩固,同時,不少新興經濟體復蘇勢頭則相對緩慢,甚至一些國家還面臨增長乏力、通脹上升、資本外流、本幣貶值等一系列問題。

   論壇上,一些機構和專家表示,當前新興經濟體發展的勢頭並未出現根本性逆轉,新興經濟體通過改革、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加快地區一體化步伐,仍有可能延續過去幾十年的“增長奇跡”,為自身和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貢獻“非西方正能量”。

   改革:最大紅利

   本輪國際金融危機,既為全球經濟發展帶來挑戰,也在全球形成了一股重拾改革的力量。從美國再提加強金融監管,到歐元區努力完善歐洲一體化進程,再到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大力推行結構性改革,危機的迷霧也帶來了改革的清風。

   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周文重在論壇開始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説,亞洲國家正面臨國際經濟環境和國內經濟結構的雙重挑戰,許多經濟問題單靠財政和貨幣政策並不能解決,必須依靠結構性改革才能促進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過去一兩年,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興經濟體,從政府到民間,改革共識正在不斷凝聚,改革舉措也在不斷推出。相信市場,同時發揮好政府的作用,成為這一輪改革的重要特點。

   對於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改革前景,專家表示謹慎樂觀。亞洲開發銀行副行長史蒂芬格羅夫認為,亞洲各國經濟形勢各不相同,但亞洲新興經濟體正努力在短期內逐步展開適合自身國情的改革舉措。

   放眼全球,對於所有新興經濟體而言,改革都是化解舊問題、迎接新挑戰的關鍵一招。可以説,改革也是所有新興經濟體進一步發展的最大紅利。

   轉型:結構升級

   自二戰結束以來,從東亞到拉美,再到非洲,越來越多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在社會穩定的基礎上,開始探索國家經濟發展的大道。幾十年來,以中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南非“金磚五國”為代表的國家,在世界經濟版圖中強勢“崛起”,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一支新生力量。

   但毋庸諱言,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新興經濟體總體發展水準仍相對落後,在全球産業分工和價值鏈上,仍處在相對較低的位置。新興經濟體要謀求進一步發展,打造經濟、社會發展的2.0版,就必須在改革之餘,加大産業結構調整,向全球價值鏈高端邁進。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林毅夫在8日的一場對話會上説,技術創新和産業升級是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關鍵。

   當前,不少新興經濟體的産業結構正經歷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的“驚險跨越”。如今,新興經濟體不再僅是世界的製造工廠,而在技術型、高科技産業方面都在努力走向國際前列。中國電子商務以及網際網路金融的發展早已趕上發達國家的腳步,印度塔塔諮詢服務公司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世界IT服務品牌。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實現經濟轉型升級,還將為其他“後進”發展中經濟體帶來發展機遇。正如林毅夫所言,未來幾年,中國的産業轉移將給低收入國家帶來巨大的就業機會,進而推動這些國家啟動快速工業化進程。這就是所謂的“領頭龍”發展模式。

   合作:共謀發展

   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9日在博鰲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在現代社會,任何一家公司離開了其他公司,都寸步難行。

   實際上,這句話對於全球新興經濟體而言,同樣適用。離開了與其他國家貿易、投資合作,關起門來搞建設同樣行不通。

   正因如此,眾多嘉賓均在論壇期間強調,亞洲國家應加快地區一體化步伐,在互利共贏中謀求共同發展。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來,亞洲新興經濟體內部經貿聯繫日益密切,一張利益攸關、損益相連的共生網已逐漸形成。博鰲亞洲論壇研究院在論壇開始前發佈的年度報告顯示,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仍在持續當中。2012年,亞洲貿易的自身依存度指數上升至59.49%,達到歷史最高。

   亞洲擁有全球近一半的人口、三分之一的經濟總量,長期以來是世界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康橋大學政治和國際研究係高級研究員馬丁雅克在論壇的一場對話會中也提到,未來東亞貿易的發展前景對地區乃至世界經濟發展都至關重要。

   當前,中國和東盟10國正在努力打造自貿區升級版。在此基礎上,未來有可能涵蓋日本、韓國、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範圍更廣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計劃正穩步推進,亞太地區一體化進程不斷加深。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新華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