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博鰲論壇開幕 李克強演講  >   各方評論  >   正文

博鰲迎老朋友添新話題 “一帶一路”成博鰲熱詞

2014年04月11日 14:43:00 來源:中新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一帶一路”博鰲熱詞

  ——記“絲綢之路的復興:對話亞洲領導人”分論壇

  本報記者韓碩宋豪新

  4月的海南博鰲。邁入第十三個年頭的博鰲亞洲論壇今年如期迎來了眾多老朋友,還有不少新話題。“一帶一路”便是論壇熱詞之一。一帶,即“絲綢之路經濟帶”;一路,即“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博鰲亞洲論壇2014年年會特別設置了一場“絲綢之路的復興:對話亞洲領導人”分論壇。10日,帶著實現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美好願景,中國、寮國、巴基斯坦、東帝汶、泰國、俄羅斯等國政要對“一帶一路”的計劃展開暢想、討論。

  能容納近300人的會場座無虛席。與會代表普遍認為,“一帶一路”,是中國踐行“親、誠、惠、容”外交理念、尋求與周邊國家互利共贏的偉大戰略構想。絲綢之路的復興,將開啟一輪更廣闊、更縱深、更緊密的合作。絲綢之路不再是歷史書上的概念,也褪去了浪漫傳説的色彩,將讓各相關國家的人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

  中國國務委員楊潔篪説,絲綢之路是亞洲各國共同歷史與輝煌文明的見證,是亞洲人民歷史文化自豪感的源泉,也是亞洲各國團結合作的旗幟。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將使絲綢之路的復興與亞洲的整體振興交融並進,貫穿“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促進亞歐大陸國家間的互信和互利。希望亞洲國家弘揚和平友好、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攜手共建“一帶一路”。

  巴基斯坦總理謝裏夫在會上表示,中國領導人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富有遠見,復興絲綢之路將給人民帶來巨大福祉。

  寮國總理通邢表示,絲綢之路的復興將會使亞洲地區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更重要的推動力,並且給本地區的人民帶來幸福和繁榮。東帝汶總理沙納納説,絲綢之路的偉大價值在於,將通過一個具體的倡議加強新興經濟體之間的貿易經濟關係,同時促進國際合作、和平與友誼。

  英國前首席大臣曼德爾森對本報記者説:“作為一條紐帶,‘海上絲綢之路’對於區域國家的發展極為重要。雖然對海洋利益的追求或引發爭端,但(海洋)也是合作互惠的寶貴資源和載體。”

  這不僅僅是一條經濟通道,更是一條戰略通道。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曲星對本報記者表示,“一帶一路”是中國周邊外交的新暢想,目標是經略周邊,把沿線各國的基礎設施聯通起來,形成命運共同體,一起應對各種風險,解決現有的問題和矛盾。“絲綢之路經濟帶”不僅將帶動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還將促進各國的安全合作,促進區域的和平穩定與共同發展。

  俄羅斯遠東發展部部長加盧什卡表示,絲綢之路把歐亞兩個大陸連在一起,促進了兩個大陸的共同發展,也促進了世界多樣化的發展。泰國前副總理素拉傑認為,新絲綢之路也會成為一個新的增長髮動機,為21世紀該地區帶來新的經濟和政治帶。

  “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絕於途。”撫今追昔,古老的絲綢之路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延伸閱讀

  博鰲亞洲論壇聚焦亞洲新未來

  本報海南博鰲4月10日電(記者馬躍峰、黃曉慧、韓碩)10日,博鰲亞洲論壇2014年年會舉行一場主題為“APEC:因應亞洲的新未來”的分論壇。2014年,中國再次成為APEC輪值主席國。APEC在未來做什麼樣的工作,對其有什麼樣的期待,成為與會中外嘉賓熱議的話題。

  澳大利亞外長畢曉普認為,APEC正逐漸從貿易投資領域擴展到其他領域,可以做到其他自貿協定辦不到的事。

  來自印度尼西亞的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主席尤素夫瓦南迪則表示,APEC不僅對本地區,對全世界來説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城鎮化應有助於創造就業

  本報海南博鰲4月10日電(記者丁汀、宋豪新、黃曉慧)10日下午,博鰲亞洲論壇2014年年會“人的城鎮化”分論壇召開。北京市副市長陳剛、海南省副省長王路等與會代表圍繞城鎮規劃、資金投入、戶籍改革、城鎮就業等議題進行了熱烈討論。

  與會嘉賓、完美世界(北京)網路技術有限公司總裁蕭泓提出,城鎮化應該有助於創造就業。除保證現有就業以外,應該充分影響就業結構,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高新技術的核心,是零污染、高科技型的服務行業。更重要的是,高科技企業能給城鎮化過程以較好的産業支撐。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中新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