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博鰲論壇開幕 李克強演講  >   各方評論  >   正文

小微企業博鰲論壇發聲 最希望政府減免稅收

2014年04月09日 16:36:00 來源:人民網海南視窗 字號:       轉發 列印

小微金融:亞洲的創新與實踐分論壇現場

  小微金融:亞洲的創新與實踐分論壇現場

  儘管工商部門發佈的報告顯示,目前我國小微企業數量龐大,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是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堅實基礎;在促進就業方面有突出貢獻,是安置新增就業人員的主要渠道。 但8日在博鰲亞洲論壇發佈的《小微金融發展報告2014》卻提供了一個令人尷尬的數據:約有六成企業未能享受到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政策,減少稅費是他們對政府最迫切的政策需求。

  8日下午,博鰲亞洲論壇2014年年會舉辦主題為“小微金融:亞洲的創新與實踐”的分論壇,中國民生銀行行長洪崎代表民生銀行和博鰲論壇官方雜誌《博鰲觀察》在論壇上發佈了《小微金融發展報告2014》。

  報告顯示,2013年,小微企業經營狀況略有改善,但企業凈利潤表現比較平淡。63.7%的受訪企業表示支出增加。小微企業凈利潤持平或下滑比例由上一年的57.7%上升到62.5%。自2013年8月1日起,國家推行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政策,但56.9%的參訪企業表示未享受到。報告指出,減少稅費依然是小微企業最迫切的政策需求。在小微企業最希望政府推行的舉措中,“減少稅費”連續兩年佔比超六成,由此可見減少稅費是他們最迫切的政策需求。

  《報告》指出,2013年以來,在小微企業面臨經濟放緩、經營壓力較大、風險提升的形勢下,我國小微金融服務機構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基本出發點,不斷探索可持續、專業化的發展道路,小微企業的融資狀況得到持續改進。《報告》認為,小貸公司以及網際網路金融的健康發展,對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發揮了積極作用。美國富國銀行、泰國開泰銀行、美國矽谷銀行等,在小微客戶開發與産品創新、小微業務運營與風險管理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對中國小微金融機構具有借鑒價值。

  《報告》指出,中國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經歷了三個演變和進化階段:一是2008-2010年以前,為模式形成階段,中國民生銀行提出小微金融概念並大力推廣“商貸通”等小微貸款。二是2011-2012年,為服務深化階段,中國民生銀行提出了“大數法則、價格覆蓋風險、專業化、專門化、批量化、綜合服務”等理論基礎。三是2013年至今,為轉型提升階段,民生銀行提出“聚焦小微、打通兩翼”的轉型目標,以“模組化、標準化、規模化”為原則,實現“做強分行,做大支行”,為小微金融向2.0模式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

  《報告》還指出,基於小微企業的産業特徵和資金需求特點,以民生銀行為代表的國內金融機構創新推出“一圈一鏈”、“專業支行”、“小微城市合作社”等業務模式,建立了可持續的小微金融商業模式。2013年,民生銀行全面推行分行零售轉型,通過加強分行的規劃制導能力,實現小微金融業務的模組化生産、標準化管理、規模化開發,對小微業務的運營模式進行持續改進與優化。

  眾所週知,小微企業融資是一個全球性難題,特別是在亞洲國家,由於金融體系不完善,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尤為突出。近年來,亞洲國家特別是中國的金融機構在小微金融服務方面進行了諸多探索,尤其是2009年以來,以中國民生銀行為代表的商業銀行在小微金融商業模式創新等方面進行了成功探索,很大程度上破解了小微企業貸款“成本高、風險大”的傳統難題。2013年,為了持續關注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狀況,記錄各家金融機構的創新實踐,總結小微服務的經驗與模式,探討小微金融服務的改進和提升之道,民生銀行牽頭成立了《小微金融發展報告》課題組,組建了來自民生銀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博鰲觀察》雜誌等機構的20多人團隊,通過對各地區小微企業和金融機構的大量實地調研和訪談,結合國際金融界服務小微企業的成功經驗,形成了《小微金融發展報告2014》。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讓金融成為一池活水,更好地澆灌小微企業、‘三農’等實體經濟之樹”,這既給予了小微金融更大發展空間,也對金融機構提出了更高要求。此次發佈《小微金融發展報告2014》,將促進社會各界總結、分享小微金融服務經驗,推動中國小微金融服務水準邁上新臺階。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人民網海南視窗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