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2016  >   治國理政進行時  >   要聞  >   正文

【治國理政新實踐安徽篇】安徽:産業脫貧主打“特色”牌

2016年06月02日 18:58:00 來源:安徽經濟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發展産業,促進就業,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的路子,為了更加有效的利用貧困地區的農業特色資源,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安徽省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業,促進農業增效,貧困人口增收。

  銅陵市樅陽縣雨壇鄉的新塘村,周圍的村民們正在2000畝的白茶種植基地中忙碌著,今年這個種植基地的面積在不斷的擴大,再過一段時間,對面山頭的林場也將進行土地流轉,拉動周圍的農民增收、致富。

  貧困農民王文學家今年就有4畝山林流轉進入白茶種植基地,以前他家一畝地一年的收入只有不到1000塊錢,全年4000塊錢幾乎是他家的全部收入來源。在省裏特色種養行業扶貧工程的支援下,這個村引入了一家大型茶葉種植企業,於是,村裏的扶貧工作隊也開始説服老王,以土地流轉的形式加入這家企業。現在老王的年平均收入超過1萬元,是原先的兩倍多。

  銅陵市樅陽縣雨壇鄉新塘村村民王文學介紹説:“土地成功流轉了,把我們的收入提高了,我們家庭生活搞好了。”同村的村民胡梅芳也對記者説:“現在越來越好了。”

  為了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安徽省專門出臺配套文件,大力實施特色種養業扶貧工程,聚焦全省70個縣市區的貧困村和貧困戶,有效利用農業特色資源,實施一村一品産業推進行動,發展糧食生産、蔬菜生産、畜禽養殖、水産養殖、茶葉、水果、中藥材、林業、旅遊等專業村,促進農業增效、貧困人口增收。

  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省扶貧辦主任劉永春表示:“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最終還是要靠增強貧困人口的造血功能,精準識別扶貧對象,要發展産業,要促進就業。”

  位於皖南大山深處黃山市黃山區的新華鄉是當地遠近有名的落後鄉鎮,這兩年,當地政府啟動産業扶貧項目開發,廣泛流轉貧困戶的荒坡地,提供全程的技術指導,讓他們種植産量高、品質好的雷筍,現在,特色雷筍的種植面積已經達到了20000畝。

  遊客吳璇對記者説:“我們不僅可以體會到採摘的樂趣,也可以品嘗到新鮮的筍子,這種一系列的生態遊,豐富了我們的旅遊體驗。”

  黃山市黃山區新華鄉鄉長汪延勇介紹:“通過開展鄉村旅遊,增加農民的收入。”

  發展産業、促進就業,貧困地區的産業發展就有了後勁,安徽省正在通過加強項目資金整合,加大傾斜支援力度,創新實施扶持政策,鼓勵特色種養業扶貧工程落到實處,到2018年,全省每個有條件的貧困村至少有一項特色種養業,到2020年,每個從事特色種養業的貧困戶家庭農業經營收入將達到本縣市區的平均水準。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盧佳靜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盧佳靜

原稿件來源:安徽經濟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