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2016  >   “中國夢大國工匠篇”  >   深度報道  >   正文

最高領獎臺上“大工匠”給我們的啟示

2016年04月26日 15:24:00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據《工人日報》1月9日報道,一線“工匠”的身影再次出現在國家科技獎勵大會的頒獎臺。來自黑龍江的一線工人白偉東憑藉“異形承載木梁拼板製造技術與應用”項目,榮獲201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是繼王洪軍、楊建華、代旭升、趙林源、許杏桃、王康健、李斌、郭晉龍、高森、李超、王進之後,又一位一線技術工人站上國家科技獎勵最高領獎臺。至今,經工會推薦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的一線技術工人創新成果已達12項。

  一線技術工人持續榮登國家科技獎勵最高領獎臺,無疑是對勞動價值的高度肯定。這些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大工匠”,無一不是本行業的傑出人物,無一不是從基層操作崗位成長起來的。這些獲獎的技術項目,許多都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在國內甚至世界都具有極高的水準。這充分説明,只要銳意創新,一線技術工人同樣會成為技術“大拿”,普通崗位也能做出驚人業績,掌握“絕活”的“大工匠”能夠成為科技創新的主力軍,成為推動國家科技進步的一支重要力量。

  綜合觀察這些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的“大工匠”的成長歷程,給我們許多有益的啟迪。

  首先,“大工匠”持續榮登國家科技獎勵最高領獎臺,離不開國家相關政策的鼓勵和引導。從1993年6月28日國務院修訂發佈《中華人民共和國發明獎勵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獎勵條例》以來,國家不斷出臺相關文件,鼓勵和引導發明創造和科技創新,從推薦主體、獲獎標準和條件等方面不斷細化獎勵政策和規定,促進發明創新主體的多元化。“大工匠”們能站在國家科技獎勵最高領獎臺上,政策鼓勵和引領發揮了重要作用。

  其次,這也是企業主動承擔國家科技創新的結果。“大工匠”們的獲獎項目既符合國家的經濟發展戰略,又契合了技術創新的要求。可以説,正是“大工匠”們本著科技創新的精神,本著“補國家所缺、企業發展之需”的理念,從國家及企業發展急需出發,才創造了驕人業績。它同時再次提示我們,確立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非常重要和必要。

  再次,這也是各級工會組織不斷開展崗位練兵和勞動競賽的成果。近年來,各級工會組織每年都組織企事業單位開展勞動競賽和崗位練兵,勞動競賽覆蓋面和職工參與率不斷提升。通過勞動競賽和崗位練兵,一些工人技師的“絕活”得以傳承,一些具有較高技術含量的發明創造在一些技術工人的手中變成了現實。

  當然,這同時是“大工匠”個人勤奮努力,自覺將個人理想和企業命運、國家發展結合在一起的結果。科技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依靠科技專家,也需要一線技術工人的參與。如何從制度上激發更多的一線職工投入技術創新的熱情,將影響我國科技創新能否保持持續動力。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需要一線技術工人的積極參與,國家科技實力的提高需要更多高技能人才的支撐。期待在更多“大工匠”的帶領下,廣大一線技術工人能夠在推動技術創新、企業發展中,展現更為傑出的成就與作為。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李學磊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李學磊

原稿件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