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2016  >   “中國夢大國工匠篇”  >   小圖  >   正文

馬榮:鋼版上的"手指舞者"

2016年04月26日 15:31:00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身邊的大國工匠】鋼版上的“手指舞者”

——記第五套人民幣毛澤東主席肖像雕刻者馬榮

  2015年11月12日,新版第五套人民幣100元紙幣面世。光線下用放大鏡觀察,這套鈔票的毛澤東主席肖像處,能看到點與線交織産生的特殊反光,宛如浮雕,手指輕觸,還有凹凸感——這是世界鈔票原版雕刻領域聞名遐邇的雕刻凹印技術。

  馬榮是這套人民幣毛澤東主席肖像的原版雕刻者。作為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技術中心設計雕刻室的高級工藝美術師,由她雕刻的毛澤東主席肖像成為第五套人民幣50元、20元、10元、5元和1元的核心圖案。她也是我國第一位雕刻人民幣主景人像的女雕刻家。

  每天早晨8時,馬榮會準時走進位於北京西南四環外的工作室,穿上工作服,拿出鋼版,握起雕刻刀,開始一天的訓練。這樣的訓練,在她35年的雕刻生涯中從未停歇過。

  “一拿起雕刻刀,我就進入了另一個世界”

  特製的工作臺被均勻的燈光映得通亮,一塊光如鏡面的鋼版擺放正中,馬榮身體前傾,左手持鏡,右手舞刀。隨著刀鋒的微微跳躍,鋼版上出現纖細密集的線條,逐漸延伸構成了一片銀色的發梢、微笑的嘴角、和緩的鼻翼、溫柔的雙眸……一位老人肖像躍然而出。

  已近退休的馬榮,丹鳳眼總是挂著笑意。“一拿起雕刻刀,我就感覺自己進入了另一個世界,那裏只有點與線,凹與凸,只有我創作的人物形象。”

  1997年,馬榮迎來了雕刻生涯的重要轉折——第五套人民幣毛澤東主席肖像原版雕刻進入攻關階段,這是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主席頭像首次獨立成為人民幣的正面主景。

  印鈔系統組織了多位雕刻師進行競爭性創作,其中包括馬榮。為了探索凹版雕刻人像適應新型印刷工藝的規律,馬榮決定同時雕刻兩塊鋼版。這意味著她要比別人多付出一倍的工作量。

  3個月裏,她每天需要工作十三四個小時,常常早上打好的一杯開水,放到傍晚卻一口沒喝。工作中,馬榮漸漸發現常年影響印鈔品質的滋墨現象,可以通過雕刻版紋間隔線的方法,控制油墨流動性,提高鈔票印刷品質。雖然這樣做會增加工作量,但她覺得創作一件高品質的雕刻作品更重要。

  最終,馬榮的人像鋼版雕刻作品奪冠,在第五套人民幣上永遠留下了自己的印記。而她首創的版紋間隔線雕刻法也在此後的數年中不斷完善,如今被鈔票原版雕刻廣泛應用。

  “鈔票是藝術與奧妙,需要用心雕琢”

  鈔票原版手工雕刻在國際印鈔領域是公認的“高難度創作”,培養一位合格的雕刻師需要10年時間。

  不過,在馬榮看來,鈔票雕刻永遠沒有學成的時候。

  1981年,馬榮開始了手工鋼凹版雕刻技藝的學習,師從我國第一位女雕刻家趙亞蕓。經過3次修改,馬榮的“處女作”才通過了老師的檢驗。30多年後,已經退休的趙亞蕓才説,當時就覺得馬榮是個好苗子。

  追求完美,是趙亞蕓給馬榮上的第一課,而這股“韌勁”也支撐著馬榮默默伏案,一點一線雕刻著自己的藝術人生。

  練習雕刻技藝,不僅要忍受長時間伏案的“艱辛勞作”,更需要忍耐“寂寞之苦”。

  “雕刻師眼中的鈔票是藝術與奧妙,需要一刀一刀用心雕琢。”

  耐得住寂寞,是馬榮從老師傅們身上學到的第二課。

  馬榮與丈夫孔維雲是一對“人民幣雕刻伉儷”:曾是美術班同學,又一起考入中央美術學院,還共同從事35年的鈔票雕刻。

  上個世紀80年代,既有繪畫、設計功底,又掌握雕刻、製版技藝的人受到歡迎,同行紛紛辭職、轉行、下海,同期進入設計室的人所剩無幾。

  馬榮的油畫作品成為法國收藏家追逐的目標,孔維雲的水粉畫更是獨樹一幟,但他們卻選擇堅守。“鈔票上的人像雕刻代表著國家形象,還有比這更能體現我們職業價值的嗎?”説這句話時,馬榮一臉榮耀。

  “這是我追求的‘終身成就’”

  馬榮有一把視如珍寶的雕刻刀。棕紅色的刀把上,半圓形的正面由於無數次使用被手掌磨得油光;刀把的背面刻著一個“沈”字,這是第一位使用者的姓氏。刀傳至馬榮,已經過去了一個世紀。

  在馬榮看來,雕刻刀不僅是一件工具,更代表著雕刻技藝和工匠精神的傳承。

  1978年,16歲的馬榮和孔維雲考入北京國營541廠技校美術班學習。美術班安排了一堂特殊的“課外課”:參觀製作人民幣的核心部門——雕刻設計室。

  設計室高大的房間裏,雕刻師身穿長袍,手握放大鏡,斯文有禮。孔維雲説,人民幣雕刻是一個在保密狀態下“默默無聞”的專業,背後有著幾代鈔票雕刻大師的奉獻。

  “我希望從事雕刻工作的年輕人,能夠認同我們的選擇,繼承這筆藝術財富。”孔維雲把自己的辦公室打造成一間手工雕刻傳習室。十幾平方米的房間裏,佈滿了用廢棄櫥櫃、茶水櫃改造的“展示櫃”,在這裡,孔維雲不厭其煩地講述著中國鈔票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馬榮則承擔起一個新的使命——2016年9月,受義大利國際雕刻師學院邀請,她將前往授課。556年前,義大利人發明瞭雕刻金屬凹版印刷法。100年前,中國從國外引入了雕刻凹版印鈔工藝。今天,一位中國女雕刻師將遠渡重洋,為來自世界各國的專家學者講述中國鈔票蘊含的東方文化。

  “我們擁有的是國家技藝。在鈔票藝術的傳承與創新中使凹版雕刻發揚光大,這就是我追求的‘終身成就’。”馬榮默念著演講的開場白。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李學磊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李學磊

原稿件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