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青奧會  >   要聞  >   正文

南京留給世界最美背影 4年籌辦收穫完美無瑕評價

2014年08月29日 15:05: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當奧運史上首支中國版告別曲響起,南京青奧會終於到了揮手作別的時刻。13天的歡笑與淚水,凝結為五彩斑斕的青春記憶,被五大洲的年輕人帶向更遠的未來。望著青奧聖火熄滅,不捨之情縈繞心頭,這段飽滿的記憶,承載著每一個參與者的付出,亦給全世界留下珍貴的青奧遺産。

  關鍵詞:

  自拍 友誼 狂歡

  青年運動員是對手更是朋友,交流中收穫成長

  從國際奧會主席巴赫玩自拍開始,南京青奧會就進入狂歡的節奏。淡化競技的賽場內外,隨處可見“擺剪刀手”自拍的運動員。拍一張闔影、換幾枚徽章,不同背景的年輕人因青奧會成為好朋友。據統計,青奧村有近6000人使用社交鑰匙Yogger交友,分享資訊達40多萬次。在青奧會,比賽不是唯一主角。從文化小屋、歌舞派對,到明城墻探險、體育實驗室,累計4000多場次的文化教育活動,讓青年運動員在遊戲中學習,在互動中交流。或許明天,他們邁不上更高的競技舞臺,但“卓越、友誼、尊重”的價值觀將深植於心、裨益終生。

  馬劍:在青奧賽場,你感覺不到那種火藥味,現場氣氛非常友好,運動員之間、運動員和觀眾之間有很多互動。我印象最深的是男子三人籃球銅牌戰,阿根廷隊的11號何塞比爾多薩打得很漂亮。比賽結束後,很多觀眾衝到場邊和他擊掌握手,還要一起自拍,比爾多薩有求必應,拍了十幾分鐘,最後教練不得不派隊員把他拉下場。

  鄭軼:年輕人扎堆的地方,有音樂就能“嗨”起來。青奧會最火的歌曲絕對是“小蘋果”,青奧村每天播放好幾遍,剛開始是志願者領著跳,後來旋律聽熟了,外國運動員自己就能扭起來,人多了還會“飆舞”。在各個場館,吉祥物砳砳暖場時也愛跳“小蘋果”,中國女足奪冠時也跳了這支舞。炫出個性、盡情狂歡,這才是青奧會。

  范佳元:女子1500米預賽中,落後的巴勒斯坦選手蘇哈拉瓦赫拉一個人在空蕩蕩的跑道上奔跑,觀眾起立為她加油,通過終點見到教練那一刻她放聲大哭。由於巴以局勢緊張,原計劃參加青奧會的2名巴勒斯坦選手在炮火中喪生。拉瓦赫拉是為自己的目標努力,也在為隊友堅持。青奧會讓年輕人實現夢想、收穫成長,他們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成功者,卻贏得所有人的尊敬。

  關鍵詞:

  青春 節儉 成長

  南京辦賽簡約不簡單,城市與青奧共成長

  4年的籌辦,13天的衝刺,南京在青奧大考中收穫“完美無瑕”的評價。成功的秘訣,在於辦賽理念的革新。組委會近一半員工是“80後”和“90後”、開閉幕式的演員99%是青少年、南京100所中小學承包文化小屋、2萬名志願者大多數是學生……堅持“青年人的賽事,青年人挑大梁”,讓青奧會呈現獨特的青春氣息。“節儉”則是南京青奧會的另一標簽。總預算相比上屆壓縮10%,35個場館只有一個新建,其餘靠改造或臨建。更令人驚喜的是,青奧會改變著這座城市的發展軌跡:更多孩子愛上體育,志願服務隊伍得到鍛鍊,城市管理和運作更加和諧,因“青奧精神”而生的凝聚力讓古都煥發生機。

  鄭軼:南京辦青奧會主張“不拼硬體拼軟體”。很多場館的看臺、臨時座椅、燈光都沿用去年亞青會設施。巴赫得知小輪車賽場座椅是從北京奧運場館租來的,稱讚“這真是好辦法”。在南京,不只有志願者這張“最美名片”,小到無線網路信號、打車、問路,都能感受青奧的溫度。“後青奧”時代,因賽會改變的交通配套、體育場館、綠化設施等將持續利用,火爆的體育實驗室也成為“青奧遺産”。

  范佳元:南京青奧會展現了出色的大賽組織能力,一些溫暖的細節尤其動人。尚比亞運動員查馬在南京遺失了唯一的比賽用鞋,工作人員四處尋找但一無所獲。聽説這件事後,組委會送了查馬一雙新鞋,把小夥子感動壞了。菲律賓選手莫雷諾也很幸運,他差點因為沒趕上班車而錯過比賽。幸好有計程車司機把他送到青奧會指定酒店,志願者又想辦法安排“專車”送他到賽場。

  劉碩陽:是觀看一屆青奧會,還是成為青奧會的一部分?東道主南京人選擇了後者。他們不僅僅是觀眾,更成為青奧會的見證者和參與者。儘管青奧會期間經常下雨,但平均每天有數千人趕到體育實驗室,只為親自體驗一把4個非奧項目。在萬達廣場等地舉辦的田徑、橄欖球啟蒙活動,吸引了眾多家長和孩子參與。讓體育精神感染更多人,這不正是青奧會留給這座城市的精神財富嗎?

  關鍵詞:

  回歸 創新 夢想

  奧運跳出純競技模板,為體育回歸教育探路

  一屆運動會收官,卻不知誰是獎牌第一,這只能發生在青奧會上。沒有獎牌榜、創新賽制、混搭組隊、專注文化交流,青奧會不只踐行“體育回歸教育”的奧林匹克理想,也在一定程度糾正傳統奧運會的不良傾向。相比于首屆,更多人對青奧會有了漸進式理解,重新審視新一代運動員的想法和生活方式。儘管競技水準並非頂級,但青奧會的關注度遠超預期。國際奧會透露,全球有30%的人知道並了解青奧會,在社交媒體上青奧話題的閱讀量高達幾億次。青奧會的價值,在“激勵三代人”的同時,也為奧林匹克的明天蓄力。

  馬劍:青奧會理念上復古,形式上創新。許多設項不為競技目標,而是希望運動員在借助體育的媒介增強交流,提高團隊協作意識。在採訪中國游泳運動員時,他們説參加打破國籍、性別的混合編隊比賽,感覺很新鮮,比一般比賽有意思,同時也收穫了友誼。對於觀眾來説,青奧會與眾不同的比賽形式很有吸引力。

  鄭軼:青奧會是一種有別於課堂的教育方式,十幾歲正值青春叛逆期,傳遞價值觀、塑造人格之類的目標,寓教于樂的形式更易於他們接受。在青奧村的活動中,互動體驗項目遠比展示項目受歡迎。已故前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説,離開了教育,奧林匹克主義就不可能達到其崇高的目標。目前看,公眾對青奧會“教育重於競技”已達成共識,同時也有助於反思和修正現有體育發展路徑。

  劉碩陽:青奧會期間,僅僅中國運動員參加的文化交流活動就達到1000次以上。利用網際網路和電子媒介向青少年傳播奧林匹克理念,算得上是本屆青奧會的創舉,也更加適合青少年的口味。像如何遠離禁藥、如何在訓練後進行恢復、如何規劃職業生涯,這些看似枯燥的問題在電腦或者平板電腦上以遊戲呈現,讓小運動員從被動接受轉為主動探索知識。有的運動員在電腦前一坐就不願起來,遇到感興趣的還會叫來一群自己的隊友。奧林匹克精神和理念在南京以新的形式薪火相傳。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尹賽楠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尹賽楠

原稿件來源:人民日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