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青奧會  >   要聞  >   正文

從南京青奧會看北京申辦冬奧 舉辦成功為北京加分

2014年08月26日 15:07: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南京青奧會接近尾聲,在國際奧會主席巴赫眼中,賽會的組織工作“完美無瑕”,整體氛圍特別棒,這讓世界再次見識了中國人出色的大賽組織能力和熱情好客的傳統,對北京申辦冬奧會是“有力的支援”。

  從北京到南京,再從南京到北京。南京青奧會的成功舉辦,必將對北京張家口申辦冬奧會帶來全面的積極影響。

  南京舉辦成功為北京“加分”

  像四年前南京成功申辦青奧會,受益於2008年無與倫比的北京奧運會一樣,南京青奧會的精彩成功,也將為北京張家口申辦冬奧會直接“加分”。

  巴赫評價南京青奧會説:“總之,組織工作完美無瑕。我每天就是和運動員、志願者以及南京人民一起享受青奧會,我不認為這是工作,這是一種榮幸。”他説,這裡的場館和設施一流,世界各地的運動員們對青奧村的食宿以及文化教育活動非常滿意,志願者們也都友好熱情,從北京到南京,中國熱情好客和辦賽高效的特點,是中國的兩大優勢,也給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

  正如巴赫所説,和6年前北京奧運會一樣,南京青奧會再一次讓世界見識了中國出色的大賽組織能力。在南京,有序的組織工作令賽會運轉良好,各項保障方案和預案細緻的讓記者不敢想像,志願者的週到服務,市民的巨大熱情……所有的一切都又一次證明,中國在大型賽會舉辦方面的能力令人嘆為觀止。

  時任南京市委書記、南京青奧申委主任、現任北京大學黨委書記朱善璐説:“通過南京青奧會的舉辦,中國讓世界看到了昂揚和進步,看到了體育精神和文化精神的融合,看到了中國青少年的面貌和中國繼續發展的活力和希望。南京通過青奧會樹立起的‘中國名片’,為中國贏得世界尊敬、信賴和褒揚,這些都將對北京申辦冬奧會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南京努力“探路”為北京支招

  南京青奧會所秉持的節儉辦賽理念,既符合國際奧會要求,也是當前國內舉辦賽會追求的目標。南京在籌備和辦賽過程始終在探尋一條節儉辦精彩賽事的新路,這無疑將給北京張家口申冬奧新的借鑒和幫助。

  “能改不建、能修不換、能租不買、能借不租”的原則成為南京舉辦青奧會的“鐵律”,4年前首屆新加坡青奧會花費約合人民幣20億元,儘管南京青奧會項目和參賽運動員都有增加,但預算控制在18億元人民幣以內,所有比賽和訓練場館中,只新建了青奧體育公園一個場館群,還是作為賽後南京江北的全民健身中心規劃的。

  青奧會小輪車賽場的座椅,是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比賽場館租來的,這讓巴赫很欣賞,在看完小輪車比賽後,巴赫連稱“這真是好辦法”。

  北京此次聯合張家口申辦冬奧會,由張家口承辦部分雪上項目,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在賽事基礎設施建設上也可以更節儉。申冬奧從一起步就已經走在了節儉辦賽的道路上。

  巴赫也認為,北京奧運會留下的場館,在冬奧會上一樣可以繼續利用,他説:“如果北京申辦成功,當年建設的奧運會場館將得到很好的利用。”

  南京再度埋下“種子”待北京“收穫”

  南京青奧會的舉辦,再一次激發了中國人的奧運情懷,同時也把奧林匹克精神的種子又一次種下。

  國際奧會名譽主席羅格認為,北京和張家口聯合申辦2022年冬奧會,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遺産之一。他説:“無疑,2008年奧運會的成功舉辦,激發了中國人對於奧林匹克運動更大的熱情。”

  而正在進行的南京青奧會,無疑將再度激發這份熱情。在南京青奧會首創的網路火炬傳遞中,全國各地青少年踴躍參與其中;很多人像6年前一樣,帶著孩子從各地趕到舉辦地來看奧運賽事;在青奧會各個場館裏,來自全國其他地方和海外的約2000名志願者,在揮灑汗水中體驗青春的快樂,即使是在南京招募的1.8萬名賽會志願者,其中很多是外省市在南京就讀的大學生……

  南京青奧會給800萬南京市民帶來奧林匹克體驗,留下寶貴的遺産,讓青少年更多參與體育。在青奧會賽場上,成年觀眾大多是帶著孩子來看比賽的,青奧會讓老百姓覺得奧運和自己、和孩子息息相關。

  國際奧會委員、前冬奧會冠軍楊揚認為,目前很多中國老百姓會問,申奧跟我有關係嗎?那麼就要像南京這樣,讓老百姓覺得舉辦這次運動會是和自己緊密聯繫的,北京的申辦肯定將會得到更多老百姓支援,比如可以創造更多的條件,讓孩子們有機會去滑冰、去滑雪。

  享受體育的快樂,享受參與的快樂,南京青奧會再次展現奧林匹克運動的魅力。

  巴赫表示,如果北京申辦成功,那將成為第一個舉辦冬奧會和夏奧會的城市,“這將開創奧運會的新紀錄。”(完)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尹賽楠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尹賽楠

原稿件來源:新華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