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余光中:鄉愁是解不了的

2015年12月16日 08:00: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我1992年首次回大陸,23年了,已經(回去多次),有人問我還有沒有鄉愁,鄉愁還是有的。”87歲的余光中15日在臺北説,大陸在變,故鄉在變,鄉愁是解不了的,文化的鄉愁永遠解不了。

  余光中是知名文學家、詩人、散文家。他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臺。余光中從事文學創作超過半個世紀,馳譽海內外,一曲《鄉愁》在全球華人世界引發強烈共鳴。

  15日,他攜新出版的詩集《太陽點名》與散文集《粉絲與知音》在臺灣師範大學與讀者見面並舉行簽書會,吸引眾多師生和民眾前來一睹文學大師的風采。

  余老身板依然筆直、思維清晰。對於記者有關鄉愁的提問,他説,鄉愁還是有的,因為大陸也變了,人口變多了,道路變順暢了等等,故鄉在變,鄉愁是解不了的。文化的鄉愁是永遠解不了的。

  23年來,余光中回大陸數十次,寫過許多還鄉主題的作品,其中有一些就收錄在《粉絲與知音》中。

  對於粉絲與知音的區別,余老認為,粉絲不嫌其多,知音不嫌其少,知音不可強求。現在媒體發達、出版物多,所以粉絲數量會比較多,但不如知音對作品研究深入,也不如知音長久。他説,這次新出版的詩集和散文集,“我想知音會讀很多遍,讀得比較深入,粉絲只要找他喜歡的就好了,不一定要全部讀完,效果不太一樣”。

  對於臺灣社會討論的教育改革中的古文和國學教育問題。余光中表示,文言的書小時候不讀的話,中年以後再讀就沒有什麼感覺。小時候記憶力好、讀了會背,將來寫文章不知不覺就會流露出來,所以,從小就要背唐詩宋詞、《詩經》等。如果課文全是白話內容,學生根基就不夠,古文一定要有相定的比例。

  余光中認為,現在年青一代中文功底不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電腦取代了手寫,久了就不會寫字,一寫就露出馬腳。“我到現在還是用筆寫作。”他也認為,除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也很重要。

  余光中的夫人范我存當天陪同余老出席活動。她告訴記者,余光中身體狀況良好,以前夫婦外出都是余老開車,直到今年10月份,家人考慮其年紀和安全等因素,不再讓他駕駛。明年,余光中還將整理出版他翻譯過的詩集和文章。(記者吳濟海 李寒芳)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張曉靜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曉靜

原稿件來源:新華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