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兩岸歌仔戲藝術家:薪火相傳,守護共同的瑰寶

2015年11月30日 15:47:00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兩岸歌仔戲藝術家:薪火相傳,守護共同的瑰寶

  兩岸藝術家共同演繹歌仔戲《邵江海》選段。 康哲力 攝

  深情吟唱百年曲調

  “人生苦竹做成弦啊,心曲對你啊唱不完!”大廣弦再次響起了那激憤哀怨的聲音,這一充滿了靈氣的樂器已與歌仔戲藝人的靈魂融為一體,象徵著堅韌、頑強、執著,他就是海峽兩岸共同敬仰的民間藝術家——邵江海。他是一位四處流浪的戲癡、戲狂、戲癲,在亂世中,他用通俗的歌仔苦中作樂,當日寇鐵蹄踐踏閩南土地的時候,他挺起瘦弱的身軀,用悲憤的歌聲喚醒民眾,將心中的憤懣化成傳遍海峽兩岸的“雜碎調”。

  11月27至28日,歌仔戲《邵江海》優美的唱腔再次在古城漳州唱響。海峽兩岸歌仔戲藝術家齊聚漳州,參加2015海峽兩岸歌仔戲(薌劇)藝術暨邵江海學術研討會。

  歌仔戲是深受海峽兩岸民眾喜愛的地方劇種,為了再現百年來歌仔戲的發展歷程,來自新加坡及兩岸的眾多高手相繼登場。

  邵江海嫡傳弟子、薌劇著名表演藝術家、年已八旬的紀招治老先生傾情演唱薌劇《陳三五娘》唱段,再現傳統邵氏唱腔;臺灣歌仔戲表演藝術家林美香表演的歌仔戲《洞房》,憑著雄渾厚實的唱腔實力和精湛絕倫的演繹魅力,將現場氣氛推上了高潮。緊接著,歌仔戲《安安尋母》《討學錢》等經典橋段,也博得了臺下觀眾的陣陣掌聲。

  本場歌仔戲(薌劇)交流演出,可謂名角薈萃、老少同臺,演員中既有德高望重的八旬藝人,也有朝氣蓬勃的後起之秀,展現出了歌仔戲(薌劇)藝術薪火相傳、弦歌不輟的可喜局面。

  期待共同傳承創新

  歌仔戲是中國300多個地方劇種中,唯一橫跨海峽兩岸、根植于閩臺民眾、體現兩岸血脈淵源關係的劇種,歌仔戲的命運與閩臺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新世紀如何保持歌仔戲的生命力是此次研討活動所要解決的主要課題,兩岸專家、學者、業界人士均提出了不少有創意的見解。

  專題研究兩岸歌仔戲數十年的福建師大教授、博導王耀華指出,歌仔戲(薌劇)是兩岸人民共同創造的藝術結晶,它是由閩南漳州一帶的錦歌傳入臺灣後,同車鼓戲、梨園戲等藝術形式相互融合,發展成為臺灣“歌仔陣”,並逐漸走上舞臺,然後又傳回閩南,成為兩岸民眾共同愛好的曲藝。歌仔戲(薌劇)承載著兩岸文化之精華,見證著兩岸人民的生活風俗和人生感悟,是海峽兩岸人民精神文化的重要情感紐帶,更是海峽兩岸藝術文化交流的橋梁,保護和發展歌仔戲對於弘揚中華民族的戲曲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歌仔戲(薌劇)是兩岸共有的文化瑰寶。”臺灣著名歌仔戲專家蔡欣欣認為,一個劇種的發展一定會受當地的語言聲腔以及鄉土風俗影響,漳州與臺灣民俗相似,語言相通,希望兩岸藝術家能夠在傳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推動歌仔戲藝術不斷前進。

  “歌仔戲的傳承除了藝術家的傳承外,更重要的是觀眾的傳承,而讓年輕一代的觀眾去接受和認識歌仔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蔡欣欣建議,可以透過校園相互交流推廣歌仔戲,讓更多的年輕朋友了解、體會到它的獨特魅力,並在傳承傳統歌仔戲精髓的同時,與時代接軌,尋找到更適合的表演方式,適應當代觀眾的需求。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張曉靜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曉靜

原稿件來源:福建日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