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兩岸有望生産"人工心臟" 為等供體患者提供臨時支援

2015年11月29日 15:4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11月27日,由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與臺灣鳳凰全人工心臟研發團隊共同成立的“人工心臟聯合研發中心”,在哈爾濱科技創新城科技大廈揭牌。

  “人工心臟聯合研發中心”在哈爾濱科技創新城科技大廈揭牌。(台灣網 李學磊 攝)

  台灣網11月29日哈爾濱訊 (記者 李學磊)11月27日,由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與臺灣鳳凰全人工心臟研發團隊共同成立的“人工心臟聯合研發中心”,在哈爾濱科技創新城科技大廈揭牌。鳳凰全人工心臟由體外氣泵和體內血泵兩部分組成,可為等待供體的換心患者提供臨時支援。不久的將來,通過兩岸專家的共同努力,人工心臟聯合研發中心有望生産出“全人工心臟”造福海峽兩岸民眾。

  據了解,鳳凰全人工心臟于1985年研發成功並在美國進行臨床實驗性應用,1996年適合亞洲人種的小型全人工心臟“鳳凰7代”研發成功並通過動物實驗,同年鳳凰7代全人工心臟成功為一名臺灣心衰瀕死姚姓患者提供了機械性迴圈支援,最終使患者在人工心臟的輔助下等到供體。

  全人工心臟由體外懸挂氣泵和植入人體內的人工硅膠血泵兩部分組成,外部氣泵由電池提供動力,再帶動體內植入的硅膠血泵進行工作。目前,在海外相類似的人工心臟費用在百萬元左右,主要是用於心衰患者在換心前,為其提供臨時的機械性迴圈支援,在大陸目前還暫時沒有使用全人工心臟的案例。

  從2014年開始,哈醫大二院、美國亞太醫學中心及臺灣鳳凰全人工心臟研發團隊合作,在近兩年時間裏,開展了全人工心臟的研發、改進及相關試驗。

  全人工心臟項目具有國際領先的技術水準,美國及臺灣團隊擁有20多年的經驗,且成功應用於人體,而哈醫大二院在心臟移植和心力衰竭治療方面有著傳統優勢。

  “隨著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不斷深化兩岸經濟合作發展到今天,未來經濟層面發展空間更多延伸到民眾健康領域。兩岸醫療企業發揮各自優勢、攜手合作,共同研究新品牌,提供研究統一標準,共同造福海峽兩岸民眾。”參加此次揭牌儀式的台灣網總編輯兼總經理助理陳佳慧在致辭中激動地表示。(完)

  【全世界“人工心臟”發展歷程】

  它是一種用於代替心室的設備,如果患者心力衰竭導致兩個心室都無法發揮功能,就可能會用到這種設備。全人工心臟能夠延長患者壽命。

  1957年,荷蘭醫生將一顆水壓式人工心臟置入狗體內,使之生存了近90分鐘,首次將“人工心臟”概念帶入現實。

  2001年,美國醫生為病人植入了世界上第一個完整的、不需要通過管線與外部電源連接的人工心臟。

  2013年12月18日,法國製造的全人造心臟移植到了患者身上,成為世界上首例全人造心臟移植。這顆人造心臟重900克,由鋰電池供能。它可以在體內工作5年,當時估價為19萬美元至24.4萬美元。

  鳳凰全人工心臟模擬實驗。

  鳳凰全人工心臟模擬實驗。(台灣網 李學磊 攝)

  鳳凰全人工心臟模擬實驗。

  鳳凰全人工心臟模擬實驗。(台灣網 李學磊 攝)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李學磊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李學磊

原稿件來源:台灣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