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紀念臺灣光復70週年兩岸三地專家學者共同探討日據時期臺灣文學

2015年10月29日 17:3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紀念臺灣光復70週年

  兩岸三地專家學者共同探討日據時期臺灣文學

  “臺灣文學的抗日意識與原鄉情懷——紀念臺灣光復70週年”研討會在廈門大學拉開帷幕。

  “臺灣文學的抗日意識與原鄉情懷——紀念臺灣光復70週年”研討會在廈門大學拉開帷幕。來源:《兩岸關係》雜誌社

  台灣網10月29日訊 10月29日,由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國務院臺辦《兩岸關係》雜誌社、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文宣部共同主辦,中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臺灣)、《臺港文學選刊》雜誌社共同協辦,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承辦的“臺灣文學的抗日意識與原鄉情懷——紀念臺灣光復70週年”研討會在廈門大學拉開帷幕。

  廈門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李建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劉國深,中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主席藍博洲,《兩岸關係》雜誌社社長、總編輯汪舟在開幕式上致辭。兩岸三地專家學者、臺灣抗日誌士後人近百位嘉賓出席研討會。

  李建發副校長在致辭中表示,本屆研討會的主題“臺灣文學的抗日意識與原鄉情懷”,不但契合兩岸文化發展新形勢的需求,能夠深化兩岸文教領域的深度合作,同時反映了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的意旨。研討會旨在共同探討臺灣日據時代産生的一大批具有抵抗精神和民族意識的作家作品,從文學角度來挖掘臺灣人民堅守中國屬性與愛國愛鄉情懷,對糾正‘臺獨’史觀、深刻理解臺灣人民歷史遭遇和心態、增進兩岸同胞的歷史連接和國族認同,具有重要意義。

  劉國深院長表示,臺灣社會經過特殊的歷史變遷和發展遭遇,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社會狀況。這幾年來,臺灣在“個性”方面發揮了很多。但是,我們是一個整體,要有公共的意識,除了張揚個性的方面,我們要知道共同的價值在哪,今天這個會不僅有文學方面的專家,還有社會、經濟等領域的專家和學生,他們聚集在一起,是個多方面的交流,是個好的機會,對於更加全面地了解臺灣歷史很有幫助。

  藍博洲主席表示,1895年4月17日,甲午戰敗的清廷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臺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因為臺灣的割讓,於是就有了臺灣問題的産生。因為突然遭棄而生的“隱痛”,原來只有地方意識的臺灣人民的祖國意識與孤兒意識,也隨著歷史的進展而有了此起彼伏的發展。在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知識分子通過文學的結社與創作等活動,延續中華文脈,展開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鬥爭。

  汪舟社長在致辭中表示,舉辦“臺灣文學的抗日意識與原鄉情懷”學術研討會,旨在紀念臺灣光復70週年,緬懷臺灣抗日的先賢先烈,從文學的角度印證臺灣人民愛國主義精神的歷史傳承,這對糾正“臺獨”史觀、“皇民”史觀,增進兩岸同胞的歷史連接和國家認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文學是社會現實的反映,是人民心靈的寫照。在50年日據時期,臺灣文壇産生了一大批充滿抵抗意識、深懷祖國情愫的作家,群星璀璨,他們用文學作品揭露殖民統治的殘暴,反映臺灣民眾的疾苦,抒發心向祖國的深情。

  汪舟指出,身處殖民統治下痛苦呻吟的臺灣同胞,如雨夜花,被風雨摧殘,離葉離枝,花謝落土不再回;備受異族奴役的臺灣同胞,如望春風,依戀祖國、嚮往祖國。“苦戀祖國”是日據時期臺灣文學的一個重要主題。

  汪舟説,日據時期臺灣文學具有很高的成就,是中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兩岸人民的精神文化遺産。兩岸學者研討日據時期臺灣文學,就是要挖掘、弘揚臺灣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讓兩岸同胞,尤其是兩岸青年了解臺灣走過的苦難歲月,了解臺灣先輩抗日鬥爭的史實,從共同的歷史記憶中,深刻體認兩岸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共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共圓“中國夢”。

  會議由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兩岸文教融合平臺主任、廈門大學國學院院長陳志平主持開幕式。開幕式後,熊秉真、陳漱渝、葉蕓蕓、許俊雅、林銘鐔、戚嘉林、朱雙一等兩岸三地學者分別發表主題演講。

  臺灣作家葉蕓蕓發表題為“時代的印記——葉榮鐘1974 年美國之行”的演講。葉蕓蕓回憶道,早在父親投身抗日民族運動之前,從在鹽埔與蔗糖會社的工作經驗,已經深刻體會殖民地人民受盡剝削的真相,而做為矢內原忠雄撰寫《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一書在臺灣考察時的嚮導以及學生,更是深刻認識到殖民主義的壓迫與剝削是整體性的,或許我們可以説,父親的抗日民族意識不只是一種單純的原鄉情懷,還有更多來自真實生活中的體驗與磨練。

  霧峰林家後人、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會常務理事林銘鐔發表題為“日據時臺灣第一才子林幼春”的主題演講,介紹了祖父林幼春不願在日本統治的強權下低頭,畢生追求漢文化的復興的民族情懷,他的作品歌咏抗日事跡,慷慨激昂。1902 年林癡仙、賴紹堯、林幼春決定共結詩社“櫟社”,1906 年櫟社正式組織化,成為日治時期臺灣三大詩社之一。林幼春的一生中,主要致力於提倡詩文創作與文學結社,以保存漢文化種子,旨在日本統治日深的皇民化裏,以弘揚及保存漢文化為己任,使文化得以傳承與延續。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兩岸文化融合平臺專家委員、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朱雙一發表題為“從兩岸共同抗日談到‘臺灣悲情’和‘主體性’問題”的演講。朱雙一説,在與臺灣各界的交往中,我們可以感受不少臺灣朋友滿懷“悲情”,無可否認,在數百年的歷史長河中,臺灣人民曾有各種特殊的際遇。臺灣和大陸是一榮俱榮、一衰俱衰的命運共同體。今日中國日益發展強大,像“乙未割臺”這樣的悲劇就不可能重演了,如此也才能根本消除産生“臺灣悲情”的來源。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陳佳慧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陳佳慧

原稿件來源:台灣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