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來一句兩岸最熟悉的閩南話

2015年10月29日 14:10:00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來一句兩岸最熟悉的閩南話

  海滄的幼兒園有“閩南小吃一條街”,讓孩子們在模倣中學習閩南話。(資料圖片)

  太空都能聽到的閩南話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日前,在廈門文化藝術中心舉行的“閩南語歌詩古詩吟唱會”上,臺灣安平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蔡金安用閩南話吟誦起李白的《將進酒》,韻律和諧,平仄相合。“是不是聽出了點兒唐朝古音的味道?”從臺上下來,蔡金安依然餘興未了。

  蔡金安告訴記者,閩南話作為閩南地區、臺灣等地的母語,有著2000餘年歷史,閩南話中保留了大量的古漢語詞彙和發音。據學者考證,自漢魏開始,部分中原人為了避難,逃到閩南一帶定居,北方漢語也在當地推廣開來。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原地區的語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閩南地帶一直保持著相對封閉的狀態,北方漢語的語音詞語與閩地少數民族語言相融合,從而形成了現在的閩南話,並保留了自古傳承下來的特色發音。正因為閩南話接近中原古音,所以用它來念唐詩就比用普通話來得押韻。

  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在談起福建方言時曾經寫道:“閩語的形態是很古老的,老得有時候你會覺得福建人説話簡直就是在説古漢語:你叫汝,他叫伊,吃叫食,走叫行……當兩個福建人相互詢問‘食糜未’(喝過粥沒有)或‘有佇無’(在不在家)時,你會不會覺得自己進了時間隧道?”

  此外,從唐代開始,就陸續有閩南人漂洋過海移民南洋群島。他們不僅帶去了閩南的地方特産,也帶去了閩南的方言、文化,對當地語言文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例如馬來語中tauke(頭家:老闆)、misua(面線)等都是源自閩南話。當然,閩南地區以外,閩南話影響最為深遠的,還是閩南移民最集中的臺灣。

  為啥要到閩南推廣閩南話

  “可是,説起來也挺好笑,我居然跑到閩南來班門弄斧,推廣閩南話。”蔡金安告訴記者,隨著普通話的普及,閩南話逐漸式微。十年前,蔡金安來到廈門,卻發現鄉音難覓。這是一個外來人口超過一半的開放型城市,大家普遍的交流方式就是普通話。很多當地父母為讓孩子融入大環境,也都刻意不説方言。

  在臺灣,閩南話其實也曾經歷過類似的尷尬。1949年,國民黨退踞臺灣後,普通話的使用率大幅提升,閩南話逐漸沒落。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期,隨著臺灣政治解禁,原本校園內禁講方言的規定也隨之解除,閩南話才走上復興之路。

  蔡金安介紹,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閩南話不僅成為廣泛使用的口語,臺灣還打造了一大批膾炙人口的閩南歌,這些鼻音濃重唱腔淒美的歌曲今天是華語歌曲最重要的分支之一。以劍俠為題材的木偶布袋戲,配以閩南話臺詞,深受小朋友喜愛。這些都讓臺灣人真真切切感受到了閩南文化和閩南話的魅力。

  而在大陸,隨著2007年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成立,蔡金安明顯感覺到閩南話在閩南地區流行起來。2008年,由蔡金安牽線搭橋,首屆由兩岸合辦的廈門市閩南文化夏令營開營,來自海峽兩岸的閩南文化專家輪番上陣授課。除了教閩南話,同時還講授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産、閩南語歌曲的創作、臺灣閩南話文學、閩南話古詩吟唱、閩南民俗等等。夏令營至今已成功舉辦了7屆,有5000多人次參加了培訓,營員主要是中小學老師。

  與此同時,廣播、電視裏的閩南話節目也漸漸多了起來,廈門大學教授周長楫在廈門衛視的《趣味閩南話》節目已經開講了1500多期,介紹有關閩南話的俗語、典故、戲曲等。同時,廈漳泉各地舉辦的閩南語歌手大賽、閩南戲曲節目、閩南童謠比賽等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

  把“種子”埋進校園裏

  “現在民間説閩南話的氛圍不是很濃厚,所以閩南話的教育、傳承就必須通過學校來彌補。”周長楫告訴記者,經過幾年的推廣努力,閩南話進校園已經成為閩南地區的常態。“我們計劃讓孩子從幼兒園到初中的這10年學習中,能掌握約5000條閩南話的常用詞,800到1000個常用的句型句子,還要懂得閩南文化的一些知識。”

  2009年,由周長楫主持編纂的第一本專門針對兒童的《閩南方言與文化》教材正式出版發行。教材共五冊,分別供給幼兒園、小學和初中的孩子學習。周長楫介紹,這套書最大的特點是切入孩子興趣,針對中低年級和幼兒園的小朋友,以童謠、故事和童玩為載體,由淺至深地教授閩南話日常用語。針對小學高年級和初中生,教材還選取了60多首古詩,教學生用閩南話朗誦。同時,孩子們在課程裏還可以學到閩南民間曲藝、風俗、宗教、藝術、文學、建築、名勝古跡等內容。

  廈門思明實驗小學校長王鑠是江西人,他稱自己是“新閩南人”。因為愛聽歌仔戲,熱愛閩南文化,他不但自己學會了閩南話,還一直在校園大力推廣。王鑠告訴記者,現在學校每個年級每週都保證一節閩南話課程,連課間的跳繩歌也是用閩南話來唱,教學樓的每一級樓梯都標有一句閩南方言,孩子們在嬉笑中自然而然地學會了閩南話。

  此外,通過閩南話的學習,孩子們還能了解到許多閩南的節氣、習俗等知識。比如“無吃五月粽,破襖毋敢放。”“清明穀雨,寒死虎母。”……簡短的閩南童謠還蘊含了許多為人處事的道理。比如閩南話説:“吃果子拜樹頭。”講的就是人不能忘本,要懂得感恩。童謠《草蜢弄雞公》則是告訴人們不要做自不量力的事。

  “為什麼要推廣閩南話?因為它不只是阿公阿嬤的話,更是閩南文化最重要的載體。閩南話不會講了,也就失掉了閩南文化的根基。而新閩南人如果也學會講閩南話,不就能更好地了解閩南文化了麼?”王鑠説。(記者 陳夢婕)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張曉靜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曉靜

原稿件來源:福建日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