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灣抗日誌士後代:臺灣人民是抗日的

2015年10月28日 08:00:00 來源:中新社 字號:       轉發 列印

  “復是復興中華文化,疆是收復疆土,祖國統一”,站在臺灣抗日誌士李友邦“復疆”石刻的拓片前,其子李力群解説著父親追求一生的精神和理念。

  27日上午,恰逢臺灣光復70週年之際,臺灣抗日誌士李友邦事跡圖片展在他的祖居地——廈門集美兌山社區舉辦。

  “復疆”二字的拓片,正位於展廳正中,字如斗大,氣勢雄壯。這是70年前日本投降後,李友邦先生在即將返臺前,于廈門南普陀五老峰上題刻。時任臺灣義勇總隊總隊長的李友邦,自1924年襲擊日據臺灣的警察所離開臺灣起,已經來到祖國大陸投身抗日20餘年了。

  除了“復疆”,展覽還展出以李友邦和夫人嚴秀峰及抗日義勇隊相關圖片200余件。敘述了他從臺灣入黃埔,組織抗日義勇隊在閩浙沙場抗日的人生經歷。

  李友邦在李力群7歲時就蒙冤而死。但就在與父親短暫的相處中,在同樣是抗日誌士的母親的抗戰回憶中,李力群從小就受父母愛國精神的熏陶。

  如今在臺北蘆洲主管李友邦將軍紀念館,李力群對父親的認識也日益加深。他説,父親的理念,“一是光復臺灣,必須先保衛祖國;二是國共合作,放在今天就是兩岸一家親”。

  出席當日展覽的全國臺聯副會長楊毅周也説,日本殖民統治50年,臺灣同胞反抗50年,如習近平所説“在臺灣被侵佔的苦難歲月裏,無數臺灣同胞用鮮血和生命來證明自己是中國人”。楊毅周稱讚李友邦將軍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彰顯了臺灣同胞光榮的愛國主義精神”。

  當日專程從海峽對岸趕來的還有丘先甲孫女、丘逢甲侄孫女丘秀芷,侄孫丘武彥、丘文彥,林朝棟曾孫林光輝,抗日作家呂赫若之子呂芳雄等臺灣抗日誌士的後代。

  擔任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理事長的丘秀芷説,通過各種形式紀念李友邦這樣的抗日誌士,就是為了牢記那段歷史,“恢復中肯的史實”。她説,協進會目前主要是抗日誌士們的第三代,如今也有第四代加入到協進會的工作中。

  去年為了紀念甲午戰爭120週年,丘秀芷和協進會同仁專門編輯出版了《破碎山河誰來補》一書,其中就收集有包括李友邦在內,大量臺灣抗日誌士的事跡。今年該書修訂重印。

  丘秀芷説,日本人把抗日誌士污衊為土匪,恢復史實就是還他們愛國志士的真面目,告訴世人,“臺灣人民是抗日的”。

  李力群也説,70年前,臺灣光復之際,父親帶著7個月大的自己返回臺灣;70年後,今年10月25日的“光復節”,李力群也在臺北參加光復70週年紀念儀式,高唱《光復節歌》。這既是為了表達對父親的紀念,也是為了表達不忘歷史的決心。

  當天專程趕來參加展覽的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劉國深對記者表示,這樣的活動很有意義。他説,無論在大陸,還是在臺灣,李友邦將軍在一段時間內都沒有得到很好傳承;也令兩岸年輕人對臺灣民眾在抗日中扮演的角色“有些混亂”。

  在劉國深看來,對李友邦等臺灣抗日誌士的宣傳,不但是知識的傳承,對兩岸尋找共同價值和情感溝通是非常重要的。他説,這能讓兩岸的朋友建立共同認知,併為兩岸關係走向深化一起努力。(記者 陳悅)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張曉靜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曉靜

原稿件來源:中新社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