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兩岸歷史學者:臺灣先烈抗日史實不容抹殺

2015年10月26日 08:05: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紀念抗戰勝利與臺灣光復70週年學術研討會25日在廣州開幕,多位與會專家對記者表示,日本殖民臺灣50年,臺灣人民反抗50年。對歷史的研究決不能背離史實,臺灣先烈的抗日史實不容抹殺。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陳小衝表示,在談到近代中華民族的抗日鬥爭時,我們絕不應該忘記臺灣民眾早在“九一八事變”近40年之前,就已經開始了長達20年的轟轟烈烈的抗日武裝鬥爭,其抗爭之英勇,犧牲之慘烈,可歌可泣。

  “從1895年到1915年,臺灣爆發了大小12次反殖民武裝暴動。其中西來庵起義參加民眾數萬人,被判死刑的抗日者更是多達866人。”他説,這充分展現了日本殖民者的殘暴本質,同時也揭示了臺灣民眾抗日鬥爭的堅強決心。

  陳小衝表示,從歷史進程看,日本殖民統治下全體臺灣民眾的祖國意識依然激昂,回歸祖國一直是他們發自內心的期待和願望。在武裝鬥爭中,臺北大起義中義軍發佈的檄文明示其目標為“上報國家,下救生民”,使用的是清朝年號和職官稱謂;中部大坪頂義軍豎起的大旗上書“奉清徵倭”四個大字;辛亥革命後羅福星起義口號中有“我中華民國”“血國家之恥,報同胞之仇”等。

  在武裝鬥爭失敗後,從1915年到1936年,臺灣民眾開展了持續的政治鬥爭和文化啟蒙運動。反抗殖民同化政策、維護臺灣中華文化根基成為核心內容。連日本殖民警察也不得不承認,臺灣反抗民眾“民族意識很強烈”,“認為中國將雄飛於世界,必定能夠收復臺灣”。

  臺灣學者賴澤涵表示,對歷史的詮釋一定不能違背史實,不管持怎樣的政治觀點,都不能以犧牲歷史的真實為代價,這是史學研究的基本準則。在日據時期,臺灣民眾普遍對日本人感到厭惡。即使1937年後日本開始大力推行皇民化運動,鼓勵臺灣民眾講日語,改日本名字,但改名的臺灣人也不到總人口的百分之二。

  “可以看出,當時絕大部分臺灣人都認為自己是中國人,這是臺灣民意的主流。”賴澤涵説,日本的皇民化運動其重要目的就是為了在臺灣民眾中徵兵,將其送上前線,為“南進”侵略政策充當炮灰。但在戰場上對臺灣士兵又不信任,分配他們的工作都是伙伕等輔助崗位。這充滿了對臺灣人的歧視與剝削,現在竟有人為這段屈辱的歷史自豪,完全背離歷史真相。

  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徐博東説,日本侵臺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的苦難,我們應從中吸取歷史教訓,防止日本軍國主義死灰複燃。但日本右翼勢力沒能勇敢地承認歷史錯誤,還想重溫“大東亞共榮圈”的美夢,這值得兩岸同胞高度警惕。

  “李登輝和陳水扁執政的20年,縱容指使‘臺獨’勢力興風作浪,千方百計引導臺灣青年‘去中國化’,同時令‘親日’情結瀰漫到整個社會。現在李登輝更是變本加厲,公開説日本是他的祖國,這充分暴露了他認賊作父、數典忘祖的錯亂歷史觀。”徐博東説。

  “正確認識歷史,是實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完全統一的重要前提。”徐博東説,兩岸史學界應加強交流合作,共同捍衛歷史真相,為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記者查文曄 王攀)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張曉靜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曉靜

原稿件來源:新華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