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寶島臺灣抗日記憶:全民族抗戰,臺灣少年不缺席

2015年10月23日 15:30: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曾東升:全民族抗戰,臺灣少年不缺席——“寶島抗日記憶”組稿之五

  多雨的臺北,87歲的曾東升老人已經適應,他只是擔心老照片會被潮濕的空氣腐蝕。為此,老人不僅為老照片過了塑,每隔一段時間還要拿出來檢查。

  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承載著曾東升難忘的青春記憶,更是記錄了一段彌足珍貴的“臺灣少年團”抗日史。

  “你看看這張,我們在練習唱歌。”曾東升一臉興奮,一下子就指出了自己。記者順著手指仔細尋找,看到的卻是一張張模糊的臉龐。畢竟,這張照片的拍攝時間,距離現在已經70餘年。

  在曾東升位於臺北的家裏,他向記者講述了當年少年團那段不為人知的抗戰歷史。

  抗戰期間,臺灣抗日將領李友邦于1939年2月在浙江金華成立了臺灣義勇隊和臺灣少年團,並提出“為求脫離日帝殖民統治,臺灣民族自由解放,必先投入祖國對日抗戰勝利”,號召臺灣同胞一起加入抗戰。

  曾東升説,少年團除了配合前線對敵日語廣播、宣慰將士、服務傷員之外,還主要在後方以口頭宣傳、文藝宣傳等形式,動員兩岸同胞積極投身抗日救國運動。

  1942年,曾東升參加臺灣少年團時,剛滿13歲。當時,臺灣少年團根據地已由浙江金華轉到福建龍岩。

  曾東升稱,自己抱著國仇家恨參加抗日。他告訴記者,自己1928年出生在日據時期的臺灣。父親因不願其接受殖民教育,就帶他回祖籍地廈門讀書。1937年日本攻打廈門時,父親意外逝世。

  曾東升加入少年團後,主要是做涂標語和壁報工作。“打倒日寇保我中華”,在福建武夷山一處墻壁上,白底紅字,顯得十分醒目。這是曾東升保留的照片之一。

  “抗戰時期,標語成本最低,宣傳效果最好,也印發過一些傳單,畢竟費用高,所以量比較少。”曾東升説,“標語一般是先用白灰將墻體涂成白色後,讓一個字寫得好的隊友先勾勒出字的邊框,我們再用硃砂填涂。”

  曾東升也會和小夥伴們一起,到閩南地區去表演各種節目。曾東升回憶稱,那個時候最受歡迎的話劇是《臺灣小主人》,主要講的是“一個受到日本人欺負的臺灣小朋友,後來怎樣走上了抗日之路”。

  曾東升和小夥伴們表演的舞蹈形式很多樣,有海軍舞、殺敵舞、生産舞等。曾東升向記者出示了幾張當年珍貴的留影,照片雖已模糊,但仍能看出,一群可愛的孩子們穿著戰士裝,表演著各種舞姿,以另一種形式表達著他們的愛國情。

  那時,舞臺多是用木板簡單搭蓋而成,條件相當簡陋,可這並沒有阻擋觀眾們的熱情。“每次表演都有幾百人來觀看,掌聲不斷。”曾東升説,通過抗戰文藝宣傳,少年團隊伍也不斷壯大,從剛來龍岩時的二十多人,變成了三年後的九十多人。

  “我們那時年齡小,白天學習文化知識,表演節目基本是在傍晚。”曾東升補充道。

  和舞蹈、演話劇相比,曾東升更愛唱歌。“我們是抗日的義勇軍,是臺灣民族解放的先鋒隊,要把日寇驅除祖國,要把他在臺灣的鐐鎖打碎……”説起抗日歌曲,老人揮舞著拳頭,情不自禁得唱起了《臺灣義勇隊隊歌》。

  “現在唱這首歌是一種愉快的回憶。”曾東升説,可當時,懷著救亡圖存的信念,團員們唱得心潮澎拜,每個人都立志要投入到抗戰中,把日本帝國主義趕出中國。

  少年團還有一個重要任務是對日軍“喊話”。“我們是用日語喊話的,大概內容是‘你們來侵略中國是不對的,你們也有自己的家,也有孩子老婆’。”曾東升説,童言童音,也會打動一部分日本士兵的心。

  “抗戰勝利了,我們盡情歡呼跳躍”,曾東升拿出的一張老照片上如此寫道。畫面上,一群孩子跳了起來。

  照片拍攝于1945年8月15日,這一天是日本宣佈投降的日子。“那天,聽到四處的鞭炮聲,就趕緊打開收音機聽,是日本投降了。”曾東升説,那個時候大家真的是興奮不已。

  臺灣光復後不久,曾東升回到了寶島故鄉。70年過去了,他不斷把故事講給孩子們聽。平時,他還會和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其他團員們聯繫,問問現況,聊聊過去。

  曾東升説,抗戰中,臺灣的少年們也沒有缺席,希望更多人知道這段歷史。(記者孟昭麗、陳鍵興)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張曉靜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曉靜

原稿件來源:新華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