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媒:經濟不好就怪大陸是什麼邏輯?

2015年09月18日 08:12: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列印

  今年臺灣外銷開始出現衰退,長期佔據供應鏈中上游地位的臺商優勢漸失。臺灣有不少人據此指責大陸産業由供應鏈下游往上游發展,即紅色供應鏈崛起威脅臺灣。《中國時報》近日發表社論指出,大陸産業發展漸趨成熟,但臺灣卻很少有人自我反省,20年前已成亞洲四小龍之首,進入高科技製造領域後,為何沒在研發和産業升級方面做出成績?為何沒由通訊産業製造跨入網路服務領域?一味責怪鄰居的進步,這是什麼邏輯?文章摘發如下:

  不少人有恐中心態,最近更變本加厲,已成為被迫害妄想症。這種心態的産生,可能和大陸在經濟和其他方面的發展有關,也可能是基於對經濟及國際政治運作沒有足夠的資訊,以致被逢中必反的媒體或名嘴誤導。首先,我們要探討所謂臺灣經濟過度依賴大陸和紅色供應鏈崛起威脅臺灣的説法。在臺灣,只要經濟表現不佳,就會出現一批人大肆宣傳這是因為中國大陸是臺灣最大出口市場,臺灣經濟過度依賴中國大陸所致。好似臺灣改以歐洲和美、日等為最大出口市場經濟便可持續成長。這完全是對經濟缺乏常識、對國際分工缺乏了解。臺灣和韓國都是東亞四角分工鏈的一環,臺灣和韓國從日本進口重要零組件和原料,製成半成品出口到大陸,再由大陸加工為成品銷往歐美市場,iPhone、HP、Nike、Levis、Zara、Uniqlo都是如此製造出來的。這樣的分工模式和政治無關,是商業競爭所産生的結果。要讓臺灣出口不再依賴大陸的途徑有二,一是全球製造不再依賴東亞供應鏈,這對臺灣並不利;第二就是臺灣脫離東亞分工鏈,這等於經濟自殺。

  恐中心態也使不少人願意相信“大陸崩潰論”,近日有媒體引用1990年代初期美國學者的論點,認為亞洲國家的崛起只是靠人工和資本堆積而已,生産力的進步有限。這個論點在亞洲金融風暴期間大為盛行,有人預測亞洲經濟短期內無法再站立起來。但是其後的發展和這些學者的預測相反。學術研究也證明,亞洲國家包含中國大陸在內,其經濟成長成分中有相當的比例是來自技術進步。恐中心態的言論有很多自相矛盾之處,一方面痛批大陸投資過剩、生産力沒有提升,另一方面又説大陸紅色供應鏈崛起威脅臺灣。請問如果中國大陸沒有技術進步,紅色供應鏈如何崛起?

  最後,還有另外一種被迫害妄想症,就是害怕陸資並購臺廠。臺股走低,就有人解釋為陸資並購良機。這樣説顯示其對現行制度缺乏了解。陸資並購臺灣企業絕不是光在股市買股就可以行得通,所有並購案都有一定審議程式。

  以上種種不是自信潰散後的遁詞,就是企圖製造敵人轉移失敗責任,都是“魯蛇(失敗者)心態”,非強者所應為。真正愛臺灣,就要客觀了解外在競爭環境,正視大陸發展的事實,在現實條件下找出自我的優勢,然後訂出可行計劃奮起直追。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張曉靜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曉靜

原稿件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