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港澳臺學生大陸求學“奇遇記”:最吃驚什麼?(圖)

2015年09月12日 09:15: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圖一:來自臺灣高雄的方學緯(左),8日清晨拍下他來中國農業大學後的第一個日出(右),他説,看到日出有種大學新生活即將展開的感覺,所以順手拍下。(方學緯供圖)

  中新網9月12日電 題:港澳臺學生大陸求學“奇遇記”

  作者:溫雅瓊

  9月初,湖南長沙,中南大學,18歲的冼穎琳一邊吃飯一邊哭。她從澳門來,初到長沙,想媽媽了。

  此時,1000多公里外的北京,18歲的方學緯拍下了他到中國農業大學後第一個日出,太陽升起的方向是著名的奧林匹克公園觀光塔。方學緯從臺灣高雄來,入讀農大生物學院。

  和冼穎琳、方學緯一樣,許多港澳臺學生在今秋負笈大陸,開始大學生活。他們最擔心什麼、最吃驚什麼,什麼令他們印象深刻,他們如何看待大陸同齡人……帶著這些疑問,中新網記者採訪7位港澳臺學生,聽聽他們怎麼講。

  為什麼來大陸唸書?

  “內地發展真的很快,如果一直待在香港只能做個井底之蛙吧,所以我想來看一下。”——李瑩瑩,清華大學經管學院二年級,來自香港。

  “我到內地上學,是因為長大了就要出去見識一下,學習獨立,畢竟澳門太小了。”——梁淑瑩,清華大學建築系一年級,來自澳門。

  “選中國農業大學,是因為我真的很喜歡這所大學,包括校風,這所學校給人感覺很親切。”——林軒印,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一年級,來自臺灣臺南。

  “一方面我有親戚朋友在這裡,然後個人對生物方面比較感興趣,所以機緣下就來中國農業大學。”——方學緯,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一年級,來自臺灣高雄。

  “沒想那麼多,看著排名來的。”——黃曉莉,復旦大學經濟管理試驗班一年級,來自澳門。

  “澳門沒有藥學,就在內地學了。”——冼穎琳,中南大學藥學一年級,來自澳門。

  “未來我想要到大陸發展,這是一個比較快的管道。”——陳敏萍,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碩士二年級,來自臺灣臺北。

  圖二:澳門女孩梁淑瑩(左)2013年曾參觀清華校園,對園內建築印象深刻,今年她正式成為清華建築系學生,特意拍下清華二校門留念。

  背了些啥東西來?

  ——泡麵、紫菜、以及一切能想到的

  “我有帶一些臺灣的泡麵,怕會懷念家鄉的味道。”方學緯笑著説。

  黃曉莉帶了一些喜歡的海苔零食,“這裡沒有的。”

  陳敏萍研一開學時,把她能想到的、能帶的都帶了:感冒藥、平常習慣的早餐麥片……生活用品也都選擇在臺灣買,“因為臺灣相對便宜,品牌也比較多。”

  “我就只是帶護膚品,我所有護膚品都從香港帶回來。”李瑩瑩表示,這是她對付北京乾燥氣候的辦法之一。

  大澡堂——第一堂“震撼教育”課

  問到有無感到不可思議之處,7位同學有6位指出“大澡堂”,唯一沒有“抱怨”的冼穎琳,住留學生公寓,有獨立浴室。

  “那個啊(指大澡堂),我可能剛開始的時候,比較……比較……真的不太習慣(笑)。”林軒印表示。

  “有種第一次完全暴露在公眾場合的感覺……我以前洗澡連我媽都不給看。”李瑩瑩説,她用的是3人一間的小澡堂,有一次她帶一些留學生朋友去看大澡堂,“她們都驚呆了”。不過瑩瑩已經習慣,稱自己“以前還有點遮遮掩掩,現在完全沒有。”

  方學緯、陳敏萍也都表示,大澡堂是他們認為不可思議或最不適應的地方,但很快入境隨俗。

  馬路不會過、字看不懂、長沙像鄉下、內地較危險?

  北京馬路上人之多,超出了梁淑瑩的預料。她説:“我是有想過會很多人,可是沒有想過是那麼多,而且有時候會挺塞車的。”整個道路的環境,讓她感覺出校門之後“比較危險”。

  李瑩瑩也説,初到北京時,都不懂過馬路了:“亂七八糟的感覺 因為香港都是紅綠燈怎麼走,就怎麼走,相對比較規律。來到這邊,感覺車不讓人、人不讓車。”

  方學緯直形容過馬路“蠻可怕的”。他説:“馬路很大一條,要跑很快。交通上堵車也是一個問題,高雄幾乎不會堵車。”另外他還表示,初來大陸時,很多簡體字看不太懂,但現在已慢慢適應。

  冼穎琳則擔心自己不能適應長沙濕熱的天氣,並認為“內地比較危險”。問及第一次來長沙的印象,她坦言:“有點鄉下的感覺。”

  圖三:澳門女孩冼穎琳入讀中南大學(冼穎琳供圖)

  奇葩食物?

  ——豆汁喝一口全吐了

  大陸之大,不乏讓他們“瞠目”的食物。

  梁淑瑩2014年來北京時,在王府井看到“炸昆蟲”。她説:“我沒有吃過,可是我同學有吃,他們説像在吃皮筋,沒有味道,就特別有咬勁。”但她倒是在南鑼鼓巷喝了豆汁,“然後喝了一口就全吐出來了。就是很餿的感覺。”

  許多人愛吃的牛蛙,在方學緯看來就“太奇葩了”,無法接受。

  而在香港只吃過甜豆腐花的李瑩瑩,來北京後才第一次見識到鹹豆腐花,過了一個學期後,她才嘗了一次,發現沒有想像中可怕,“但是這邊同學反而覺得甜的豆腐花是什麼鬼東西。”

  看彼此:陸、港學生更具侵略性

  談及對未來的擔心時,不少人表示擔心課業跟不上,一來教育方式有隔閡,二來大陸同學都很強。

  原本學習成績不錯的李瑩瑩,在清華要面對各省市學霸,“60分萬歲”的觀念在這裡並不通行,“大家考試目標都是八九十分”,她説。不僅如此,她還有不少新情況需要適應。例如,清華的數學考試不允許帶計算器。為此,她用一個學期時間提高計算能力,學期末數學才沒有挂科。

  本科就讀臺灣名校政治大學的陳敏萍,來北大光華管理學院讀研後,也並不輕鬆。她説,同儕之間的壓力,比課業來得更重。

  “我所在的班大家都太優秀,很多來自各省的狀元,本科就在北大清華,又申請到光華金融碩士,我直接面對一群很優秀的精英。”她自覺很多地方不如人家,必須很努力,才不讓自己迷失。

  今年夏天,陳敏萍又在中國銀行(香港)實習期間結識了幾位香港學生,令她對兩岸三地同齡人都有所觀察。

  她認為,陸、港學生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成長,表現出更多競爭力跟侵略性,對自我的要求或自信,都遠大過臺灣同學,且對職業生涯有較多規劃和設想。

  而在香港人李瑩瑩眼中,她認識的很多臺灣學生同樣“學霸”:“有些真的很努力,數學有分等級嘛,他們會選最難。”

  李瑩瑩認為,來大陸讀書的臺灣學生是“有覺悟”。據她説,清華的港澳臺學生有一門必修課叫“國情考察”,以上課及外出遊覽的方式了解國情,“很多臺灣人聽講座,都會坐到最前面,很認真聽,還會有問題問。”

  圖四:李瑩瑩剛結束甘肅之旅回京,這是她“國情考察”課的一部分。圖為她在甘肅張掖,身後是著名的丹霞地貌。(李瑩瑩供圖)

  學姐建言: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

  在採訪的末尾,陳敏萍建議港澳臺的學弟妹們,在大陸應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

  此外她説:“在生活或學習上,會慢慢遇到很多困難,可能也會覺得孤單,但是慢慢克服會有好的成果,走過之後,這些是你人生中重要的過程,對你未來有很大幫助。”

  圖五:陳敏萍在北大校園(陳敏萍供圖)

  港澳臺學生大陸求學已成常態

  目前,港澳臺學生可通過“聯招”和“免試”等方式升讀大陸高校。據《京華時報》報道,2015年有309所大陸普通高校聯合招收港澳臺僑學生。“21CN教育”引述教育部港澳臺事務辦公室消息稱,今年共有4565名港澳臺僑學生報考,高校實際錄取人數3980人。

  “免試”招生方面,今年有78所內地高校免試招收香港學生,約283所免試招收臺灣學生、45所在澳門招收保送生,最終1400余名港生、300余名澳門生,通過這一方式入讀內地大學。

  臺灣方面的數字尚不明確,但據臺灣《旺報》2014年11月的報道,2011年大陸開放臺灣學生以“學測”成績申請大陸大學(即免試收生)後,近4年來赴大陸就讀的臺灣學生人數呈翻倍增長,累計在大陸讀書的學生迄今達近萬人。

  港澳臺學生赴大陸求學已成常態。(完)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梁行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梁行

原稿件來源:中國新聞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