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盟中央幫扶赫章十年紀實:“苦甲天下”換新顏

2015年06月09日 08:00: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苦甲天下”換新顏——臺盟中央幫扶赫章十年紀實

  “海雀村,作坊河,罩子霧齊門檻腳;要想扯尺遮羞布,肩膀當作地皮磨。”這是上世紀80年代流傳在烏蒙山區的順口溜,講述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海雀村“苦甲天下”的貧困面貌。近日,記者到訪這個偏遠山村,看到的是磚瓦房鱗次櫛比,學校、衛生所配備齊全,核桃、茶葉等特色産業欣欣向榮……如此翻天覆地的改變,離不開臺盟中央的對口幫扶。

  2005年,臺盟中央主動加入支援畢節試驗區開發扶貧的行列,毅然選擇國家級貧困縣赫章作為幫扶聯繫對象。10年來,臺盟中央及其地方組織傾情投入,幫助赫章發展特色優勢産業、改善教育醫療條件、參與兩岸交流合作,走上脫貧奔富的快車道,寫就發揮多黨合作優勢、推動貧困地區發展的成功範例。

  智力支援解難題

  在赫章縣水塘堡鄉,有一處遠近聞名的核桃良種基地。站在山坡上眺望,漫山遍野的核桃樹綠意盎然,對生羽狀葉優美舒展,青綠色幼果綴滿枝頭。縣委書記劉建平自豪地介紹説,“赫章核桃”是“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因殼薄、仁飽滿、味香純而著稱。近年來,在臺盟中央的悉心幫扶下,“小核桃”在赫章發展出了“大産業”。

  在核桃的品種化栽培過程中,嫁接繁殖是一個技術難關。“過去,果樹嫁接成活率僅為10%,結實晚、子代雜亂,嚴重影響了核桃産量和農民種植積極性。”劉建平説,臺盟中央得知後,多次請來中國林業科學院、重慶市農業科學院和北京市門頭溝核桃試驗站的專家,實地傳授高枝嫁接科學方法。幾經試驗,赫章的核桃樹嫁接成活率達至80%以上,品種大幅優化,實現了提前5至8年豐産。

  臺盟中央還協調中國科學院營養科學研究所,指導縣裏開展核桃乳、軟糖、調和油等産業深加工,讓果農既不愁種也不愁銷。目前,赫章縣已發展種植核桃約200萬畝,年産值逾10億元,年收入萬元以上的核桃種植戶達到5000余戶。

  扶貧先扶智,治窮先治愚。10年來,赫章的草地生態畜牧業、中藥材産業,以及旅遊景區建設和城鎮規劃,都得到了臺盟中央的大力支援。“我們充分發揮盟員在科技、農業技術等領域智力密集、資源廣泛的優勢,為赫章發展出謀劃策。”臺盟中央副主席黃志賢告訴記者。

  “智力支援將扶貧方式從‘輸血’轉變為‘造血’,從根本上解決赫章的産業發展難題,讓我們這個國家級貧困縣得以借助知識的力量,走上了跨越式發展道路。”劉建平説。

  專精深久惠民生

  “盟員較少、黨派較小是臺盟的客觀現實。開展對口幫扶以來,我們踐行‘專精深久’的工作原則,以教育、醫療作為改善民生的切入點,力爭集腋成裘、聚沙成塔。”黃志賢説。

  河鎮鄉海雀村海拔2300米,村民全是苗族、彝族同胞。上世紀80年代,全村只有5個“讀書人”,最高學歷是小學三年級。直到2005年,村小學校舍仍是20年前建成的3間土坯房。

  2006年春,臺盟中央啟動首批幫扶項目,捐資10萬元、協調項目資金36萬元,為海雀村小學新建了一幢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三層教學樓,並配套完善了球場、廁所等設施。“村小的辦學規模擴大為完全小學,高年級學生再也不用每天步行到10公里外的河鎮鄉上學。”村黨委書記孫大權説。

  硬體有了,軟體也要跟上。新校舍落成後,臺盟中央先後捐贈價值近10萬元的體育、辦公設施和教學用品。“臺盟捐贈的電腦、投影儀幫助村小實現了網路教學班班通,讓山裏娃也能享受到城市學校的課程資源。”年輕的語文教師郭恩優高興地説,臺盟上海市委還開辦了師生夏令營,“娃娃們看到世界這麼大,學習動力更足了”。

  “看病難”是赫章山區的又一個普遍性難題。2008年6月,臺盟中央協調捐資100萬元,援建包括海雀村在內的全縣20所村衛生所,每個衛生所佔地200平方米,診室、治療室、藥房、醫療器械一應俱全。“從前家人生病,要走好幾天山路去鄉里找醫生,如今哪怕夜裏12點,都敲得開衛生所大門。”46歲的苗族大嬸楊付碧説。

  精神文明活動站、人畜飲水工程、茅草房改造……10年來,海雀村共計得到臺盟中央捐資60萬元和協調資金近90萬元,實現了從“苦海雀”到“金鳳凰”的驚人蛻變。

  這是臺盟中央幫扶赫章的一個縮影。以教育和醫療為重點的民生工程,惠及全縣20多個鄉鎮,同心電腦室、同心幼兒園、同心助學基金、同心水窖、盛華職業學院“赫章班”……“毫不誇張地説,我們已在幫扶赫章的過程中打造出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臺盟品牌。”黃志賢説。

  臺字特色創新業

  來自嘉義的李飛鴻是第二位在大陸擁有國家高級茶藝師資格證的臺灣人。2011年6月,經臺盟中央牽線,他以海峽兩岸經濟發展協會副秘書長的身份來到赫章考察。這個低緯度、高海拔、寡日照、多雲霧的山區酷似家鄉的阿里山,出産的高山綠茶香氣清幽、滋味甘醇、湯色清綠,瞬間征服了這位“茶博士”的心。

  “李先生説赫章茶可以達到15泡以上,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高山綠茶,應該認真規劃,形成産業規模。”縣委統戰部部長王永忠回憶説,這番話讓赫章人豁然開朗,“原來山裏藏著寶”。

  根據李飛鴻的建議,雙坪鄉、哲莊鄉開始嘗試農戶與協會合作的種植模式,極大提高了茶葉品質,實現了規模效益。如今,兩個鄉共有近3萬畝的高山茶園,不僅生産原生態有機綠茶,還研製出廣受東南亞客商喜愛的“夜郎紅茶”。加上其他鄉鎮的零星生産,赫章縣年茶業産值現已達2000多萬元。

  “赫章地處偏遠,鮮有人知。如果沒有臺盟中央發揮與島內聯繫廣泛的優勢,引導和帶動臺商前來考察,不可能有高山綠茶今天的發展。”王永忠説,這些年縣裏先後接待了8批次40多位臺商,在溝通交流中不僅讓他們了解了赫章,也找到了不少潛在的雙方合作商機。

  除了招商引資,臺盟中央還在教育培訓、醫療衛生幫扶等方面突出“臺”字特色,從兩岸同心助學金到幫助赫章學生參與兩岸青少年暑期交流,從組織兩岸專家義診到協調優質醫療資源向赫章傾斜……開創了一條務實有效的兩岸合作幫扶之路。

  十年扶貧,初見成效;致富之路,任重道遠。“回顧過往,我們全情投入、收穫頗豐,深切感受到與中國共産黨並肩奮鬥、同心推動科學發展的強大凝聚力和戰鬥力。”黃志賢説,“展望未來,我們將繼續堅持智力服務、專精深久、臺字特色的三大原則,為赫章鄉親脫貧致富、實現全面小康貢獻心力。”(記者 趙博)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張曉靜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曉靜

原稿件來源:新華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