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分離20載 河北千年佛像在臺灣佛光山“身首合璧”

2015年05月24日 08:58: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5月23日,臺灣高雄佛光山寺大雄寶殿。分離了近20年的河北幽居寺北齊釋迦牟尼佛佛首和佛身終於“合璧”。

  “金身合璧 佛光普照”河北幽居寺佛首捐贈儀式當天在佛光山隆重舉行。數千名信徒、民眾冒雨在佛光山寺大雄寶殿見證了這一兩岸文物交流的盛事。

  上午9點半,佛光山常務副住持慧傳法師宣佈佛首捐贈典禮開始。由學生組成的樂旗隊、鼓樂隊,手持經幡、鮮花、佛燈、供果的青年男女走在恭迎佛首隊伍的最前面。

  在大雄寶殿主席臺上搭有紅色帷幔,後面安奉著21日從河北迎請到佛光山的幽居寺釋迦牟尼佛佛身。帷幔兩旁懸挂著由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親筆手書的對聯“金身合璧兩岸情,佛光普照一家親”。

  隨著慧傳法師一聲“恭迎佛首進場”,現場音樂聲驟停,只聽鐘鼓齊鳴,所有參加典禮的大眾起立,恭迎佛首。

  在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的引領下,八位來自澳洲、非洲、韓國等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法師抬著載有河北幽居寺釋迦牟尼佛佛首的寶轎緩緩步入典禮現場,走向大雄寶殿,並將佛首安奉在紅色帷幔的後面。

  在現場信眾唱誦“禮讚偉大的佛陀”之後,參加捐贈儀式的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榮譽總會長吳伯雄、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林中森、住持心保和尚、河北省文物局局長張立方等走到紅色帷幔前,為佛身揭幕。1600多年前的釋迦牟尼佛佛身展露“真容”。

  這尊原供養在河北省靈壽縣幽居寺塔的北齊漢白玉坐佛像由高叡為亡伯大齊神武皇帝高歡和堂兄文襄皇帝高琛敬造,為代表北齊皇家審美的禦製造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佛身著袒右袈裟,披偏衫,薄衣貼體。雙腿膝蓋處陰刻同心圓紋,左手捏提衣襟,右手施無畏印。

  國家文物局局長,中華文物交流協會會長勵小捷和星雲大師隨後共同開啟佛首。隨著布幔被緩緩拉起,與佛身分離了近20年的佛首再次與佛身“合為一體”,實現“金身合璧”。

  這尊佛首高47釐米,重約80公斤。佛首面相渾圓,細眉,長眼,雙目垂瞼下視,鼻直翼寬,唇豐滿,短粗頭,大厚耳。屬皇家雕刻作品,代表了北齊時期佛教造像雕刻藝術的最高水準,為國家珍貴文物。1996年不幸被盜並流失海外。

  2014年5月,星雲大師接受了信眾捐贈的一尊漢白玉佛首,了解到這尊佛首是啟建於北齊天保七年(西元556年)的釋迦牟尼佛佛首。經國家文物局組織專家摸排比對和鑒定,最終確定這尊佛首正是河北幽居寺釋迦牟尼佛被盜的佛首。

  2014年12月,臺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與中華文物交流協會簽署協議,將佛首無償捐贈中華文物交流協會。根據協議,2015年5月在臺灣佛光山舉行捐贈儀式,實現佛身與佛首合璧。2016年春運回大陸,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回歸儀式並短期展出後,入藏河北博物院。

  勵小捷在捐贈典禮上對星雲大師捐贈幽居寺釋迦牟尼佛佛首回大陸的善緣義舉表示感謝。

  他説,“這尊千年佛像已經不單單是一件文物和精美的藝術品,它已經走進了兩岸僧俗大眾的心間,寫進了兩岸文物交流的史冊。”

  勵小捷表示,此次“金身合璧”是繼2011年《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使分藏兩岸的《剩山圖》與《無用師卷》得以合璧展出牽動兩岸民眾心弦之後,兩岸交流合作的又一個積極成果。

  星雲大師在捐贈儀式上説,佛教文物是人類重要的文化資産,是屬於全人類共同所有,應該讓佛首回歸原處。

  為配合此次捐贈儀式,《佛光普照——河北幽居寺塔石佛暨佛塔寶藏藝術展》也于當天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開幕,將持續到8月20日。展覽精心選取了河北省博物院、定州市博物館等文博單位的54件組文物。(記者張源培)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梁行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梁行

原稿件來源:新華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