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觀察:臺灣青年世代不懂《馬關條約》的屈辱感

2015年04月24日 08:56:00 來源:東南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觀察:臺灣青年世代不懂《馬關條約》的屈辱感

  ▲吳榮元

  ▲張亞中

  ▲林泉忠

  每年三四月份,兩岸民眾都喜歡到日本去看爛漫的櫻花。但在120年前,清朝政府派出的由李鴻章為首的求和團,卻是在這個季節裏,赴日簽下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被迫把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導致了臺灣與祖國分離近50年。

  這段至關重要的歷史,原本是值得兩岸民眾深刻反思、引以為鑒的,但在如今的臺灣社會,關注它的人卻越來越少,青年世代甚至不明就裏。本期“對話臺灣名嘴”欄目,請來臺灣勞動黨主席吳榮元、臺灣大學政治係教授張亞中、臺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林泉忠,幫助我們直面歷史真相,喚起兩岸民眾對歷史的共同記憶。

  《馬關條約》是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法理依據

  導報記者(以下簡稱“記”):首先請教吳榮元主席,4月17日,你們組織民眾到“日本在臺協會”抗議,遞交抗議信和日本戰敗投降書,現場甚至還撕毀日本軍旗並加以焚燒,為什麼用這種方式來反思《馬關條約》呢?

  吳榮元(以下簡稱“吳”):《馬關條約》是關係臺灣命運的一個很重要的歷史事實,省思《馬關條約》不僅有深刻的歷史意義,也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馬關條約》是歷史的傷痛,卻也代表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歷史事實和法理依據,也是因為有這段歷史的原因,間接造成了兩岸之間的對立和隔閡,而不是像蔡英文説的,“臺獨”是年輕世代的“天然成分”。

  記:臺灣媒體人黃肇松,最近也發表了文章説《馬關條約》簽訂之日是臺灣遭日本侵據統治的悲情歲月的開始,也是兩岸人民堅決奮起,對日本軍國主義進行不間斷抗爭的開始。

  吳:是的,包括臺灣在內整個中華民族魂的核心就是愛國主義,中國的民族精神是在反帝、反封建的過程中洗禮出來的。日本對臺灣的殖民統治,這是所有經歷過的人都不會忘記的,也是不容被曲解的。現在有些人淡化日本的殖民統治,甚至有人認為日本殖民統治有助臺灣的説法,這些都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李登輝陳水扁“去中國化”灌輸錯誤歷史觀

  記:不過,看了最近臺灣媒體對《馬關條約》的報道,感覺臺灣社會重視程度並不是很高?

  張亞中(以下簡稱“張”):關於《馬關條約》的宣傳力度,可以説臺灣社會的重視程度是越來越差了,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4月17日是什麼日子,但是我們還是要出來喚起大家的記憶。《馬關條約》是臺灣人民的恥辱,由此造成了50年的被殖民統治,這是正確的歷史觀。但是,這幾年,詭異的是,正確的歷史觀卻被慢慢地扭曲了。

  對於歷史的記憶,對於歷史事件的感受,臺灣人反而慢慢地跟大陸不一樣了,特別是新生代,他們説到《馬關條約》,卻體會不到那種屈辱感,很多人也遺忘了當時臺灣人對日本的抗戰。

  記: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對於一個跟自己命運相關的很重要的歷史,卻漠不關心?

  吳:這跟臺灣的政治生態有關。李登輝、陳水扁執政20年,這些時間臺灣一直在“去中國化”,導致很多錯誤的歷史觀被灌輸到民眾的思想中,包括歷史教科書上也是這樣。2008年馬英九執政以後,雖然這部分有所改善,但是教育成效並不是很好。

  林佳龍重豎日本神社完全違背歷史

  記:臺中市長林佳龍月前表示,將花200萬元新台幣,把原來被放倒在地的臺中神社鳥居,重新豎立起來,藉以“重拾城市光榮感”。您是如何看待林佳龍的這種行為?

  張:林佳龍這個行為是非常荒謬的現象,可以説是歷史錯亂。林佳龍也算是臺灣大學畢業,又到耶魯大學進行深造的人,他怎麼會不知道這段歷史的真相?可是他把日本神社豎立在臺中,説明他對歷史的認識跟我們完全不一樣,而且他也認為臺中市民不會反對。對此,我覺得應該嚴厲地譴責,這是完全違背歷史,任何被殖民的地區都不會這樣做。而且我覺得也是臺當局不夠重視,臺當局的不作為,政治鬥爭上的因素,才導致這種事情越來越多。

  林泉忠(以下簡稱“林”):其實,馬英九對《馬關條約》還是很重視的。去年4月17日我在“中研院”辦研討會,馬英九也親自到場做了主題演講,之前幾年也有相關的活動,馬英九對中國近現代史是非常了解的,對中華民族也是很有感情的。但不得不説,現在臺灣的年輕世代對這些歷史問題都比較淡漠,像今年我們舉行圓桌論壇,雖然地點是在臺大舉辦,但遺憾的是,來聽論壇的臺大學生寥寥無幾,這也説明瞭在新生代中普及歷史知識是十分重要的。

  記:在您看來,這方面還有哪些可以努力的?

  林:歷史不應該被遺忘,特別是這麼重要的歷史,它不僅影響了兩岸關係,也牽動著未來的東亞格局,這是應該受到整個臺灣社會重視的,今年的論壇,我們不僅有統派的人士,也請了綠營的人士參加,這也算是一個進步。(海峽導報記者楊思萍)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張曉靜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曉靜

原稿件來源:東南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