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十年不尋常 白先勇在臺北談青春版《牡丹亭》旅程

2015年03月28日 08:53:00 來源:新華臺灣 字號:       轉發 列印

  十年不尋常 白先勇在臺北談青春版《牡丹亭》旅程

  (白先勇(左)與嘉賓24日在臺北為青春版《牡丹亭》十年有成活動揭幕。新華社記者陳思武攝)

  對一些人來説,十年往往“生死兩茫茫”,而對白先勇和崑曲青春版《牡丹亭》來説,則是“十年辛苦不尋常”:連續十年,同一個戲組、同一批人,演同一齣戲——255場。

  今年78歲的白先勇頭髮花白,身穿黑色傳統服裝,24日在臺北回顧青春版《牡丹亭》十年的旅程,再次談起十年的辛苦與感動。

  他謙稱自己當初像名草臺班班主,領著個戲班子到處闖江湖,一頭扎進了中國最精美雅致的傳統藝術之一——崑曲的懷抱,事後看來簡直是個“不可能的任務”。

  明朝湯顯祖所作的《牡丹亭》是崑曲中的精品,描寫杜麗娘為追求愛情而死,又為此而復生的傳奇故事。從2003年4月起,白先勇牽頭召集兩岸三地藝術精英隊伍,經過整整一年的籌備,于2004年正式推出共長9小時、上中下三本的青春版《牡丹亭》,用最美的形式,表現中國人最深刻的情感,引起文化界極大震動。

  在臺灣“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支援下,青春版《牡丹亭》十年有成一系列活動將於今年4月陸續展開。除了白先勇記錄自己“驚夢、尋夢、圓夢”十年崑曲之路的《牡丹情緣》一書,記錄《牡丹亭》臺前幕後故事的攝影師許培鴻也從20多萬張照片中選出60幅組成《十年如畫》攝影展,江蘇省蘇昆劇團也將從4月1日起連續3天在臺北中山堂舉行《崑曲之美》盛大演出。

  十年不尋常 白先勇在臺北談青春版《牡丹亭》旅程

  (白先勇24日在臺北為自己《牡丹情緣》一書作宣傳。新華社記者陳思武攝)

  白先勇小時候在上海一次偶然機會看到梅蘭芳與俞振飛演出《牡丹亭》中一折《遊園驚夢》,開啟了他與崑曲的不解之緣。“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等戲詞,從此沁入他的靈魂深處。

  然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崑曲的生命仍然脆弱。

  “這也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面臨的危機。崑曲的振衰起敝,應該只是整個中華文藝復興的一幕序曲。”他在《牡丹情緣》中作序説。

  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白先勇稱“一半是天意,一半是人為”——由俞玖林、沈豐英這對當年的“金童玉女”出演男女主角,在汪世瑜、張繼青等崑曲名家“魔鬼式訓練”之下,俞沈二人“這兩塊璞玉,硬是被磨了出來”。

  為了打造經典,創作團隊遵循“尊重古典而不因循守舊,利用而不濫用現代”的原則,在書法、佛像、水墨畫、古琴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根基上謹慎加入現代元素,使其回歸“雅部”,變成一齣既古典又現代的藝術精品。

  “拿捏分寸很重要。如何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拿捏平衡,把握中國戲曲抽象的意象,是青春版《牡丹亭》成功的秘訣。”他説。

  2004年4月,青春版《牡丹亭》在臺北首演,引起轟動;同年6月在蘇州進行大陸首演,同樣一炮而紅。隨後,從臺灣到香港,從蘇州到北京,從武漢到蘭州,再從英國到美國,青春版《牡丹亭》處處留下了足跡。十年來,青春版《牡丹亭》巡演海內外,超過50萬名觀眾觀看演出,不僅喚回了崑曲在舞臺上的青春生命,把大學生等年輕觀眾拉回劇院看戲,也訓練了一批崑曲青年演員接班人。

  儘管青春版《牡丹亭》的階段性任務已完成,對自己灑下的這粒“種子”,白先勇充滿了自信:“在崑曲演出史上,青春版《牡丹亭》獨一無二,應有一席之地。”(記者 陳思武)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梁行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梁行

原稿件來源:新華臺灣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