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評論:臺灣政治人物應該向李光耀學什麼?

2015年03月24日 10:43:00 來源:東南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當地3月23日,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當天淩晨3時18分在新加坡中央醫院病逝,享年91歲。圖為新加坡民眾參加哀悼活動。

  對於兩岸人民的老朋友李光耀的辭世,臺灣朝野同表哀悼。馬英九感嘆失去了一位“足令世人懷念的卓越領袖”,蔡英文則推崇李光耀是“當代傑出的政治家”。

  李光耀與臺灣的友誼可追溯到兩蔣時期,歷經數十年風風雨雨,贏得了從政界到民間的廣泛讚譽與尊重。但自民進黨2000年上臺執政之後,李光耀與臺灣的關係一度沉寂,究其原因,是陳水扁等對李光耀的兩岸政治觀“不感冒”,對他主張的兩岸“終將統一”視若仇讎。2004年,陳水扁的“外交部長”陳唐山甚至以“鼻屎大的國家”來咒罵新加坡,造成臺新關係跌落谷底,李光耀也有將近十年不踏足臺灣。直至2011年,李光耀才再度赴臺,這時臺灣的當家人已經換成了國民黨的馬英九。

  李光耀是當代偉大的政治家,以新加坡彈丸之地,縱橫捭闔于中西之間,不僅開拓了自己的政治大舞臺,也創造了新加坡國富民強的發展奇跡。如果要説“政治遺産”,可供世人學習借鑒的實在是太多太多。

  就拿新加坡與臺灣的比較來説,兩地有很多的相似之處,都是華人社會,都是地域狹小,都曾是“亞洲四小龍”之一;但當下之現狀,一個是政治清廉高效、經濟穩步成長、民眾心態平和,一個是政治亂象不息、經濟蹣跚困頓、民眾焦慮暴衝。

  臺灣社會陷入今日之迷失,原因不一而足,單從政治領袖的角度入手,臺灣自蔣經國之後再也沒有出現一位李光耀式的政治家,也可算作一重大因素。

  小蔣之後,臺灣經歷過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三任領導人。李登輝把臺灣引入“臺獨”歧路,陳水扁再接再厲、一意“獨”行,後雖有馬英九撥亂反正,奈何能力有限,又瞻前顧後。於是乎,臺灣社會在積重難返之下,一步步持續沉淪。

  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三人的政治理念與性格差異極大,但與李光耀相比,在歷史觀、國際觀與行動力上都相差甚遠。

  李登輝的歷史觀只追溯到日據時期那個“美好的年代”,視線所及最遠的算是大洋彼岸的康奈爾大學;陳水扁就更不濟了,他的“臺獨史觀”從“228”開始,再遠一點連他的老祖宗來自漳州都忘掉了;馬英九算是始終惦記著兩岸一家親,但政治性格的抗壓性與李光耀相比不可以道裏計。

  今日之臺灣,究竟需要一位怎樣的政治領袖呢?參照李光耀,這個人應該有深邃的歷史觀,能看清兩岸終將統一的政治前景;這個人應該有開放的國際觀,能面對複雜的國際局勢找準自己的主心骨;這個人還應該有超強的行動力,能意志堅定地帶領臺灣人民走出困境,創造又一個屬於中國人的奇跡。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張曉靜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曉靜

原稿件來源:東南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