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通識教育在臺灣

2015年02月28日 09:37:00 來源:南方週末 字號:       轉發 列印

  重樹人文精神和大學精神,造就更多“全人”棟樑。

  這幾年,“通識教育”成為公眾關注的話題。這不由得讓我想起,在參訪台灣清華大學、政治大學、臺灣大學、中原大學、逢甲大學等5所大學期間,對臺灣高校通識教育的印象。

  《論衡》中説:“博覽古今為通人”。“通人”即通才,通識教育可産生通才,即博覽群書,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學多識,通權達變,通情達理,兼備多種才能的人。“通識教育”,也有人稱為“通才教育”、“博雅教育”等,其內涵比人文教育要更加寬泛,它不僅包括人文社會科學內容,而且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方面的內容。

  在中原大學一幅醒目的標語引起我的注意——“育自由思考、重責任倫理、秉全人教育”,這就是中原大學一直倡導的“全人教育”辦學理念。

  接待我們的副校長胡為善教授,是國民黨高級將領胡宗南次子,為人低調,儒雅博學,正像他的名字一樣蘊含著傳統文化的要素——“為善”。但跟我們介紹中原大學的“全人教育”的辦學理念時,激情澎湃,侃侃而談。中原大學是臺灣最早投入全人教育與通識教育的大學,吸收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理念,同時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全人教育理念和實踐,突出了教育的本土性和主體性,體現了現代社會對人才素質的全面要求。

  “全人教育”是人之為人的教育,是傳授知識的教育,是和諧發展心智,以形成健全人格的教育。在健全人格的基礎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個體生命的潛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諧、持續發展。這讓我想起,自己還在華中科大讀博期間,導師文輔相先生是大陸最早介紹“全人教育”辦學思想的學者,他常談起對“全人教育”的理解,還專門介紹中原大學“尊重自然與人性的尊嚴,尋求天人物我間的和諧”全人教育的理念和做法。

  中原大學的課程設置上充分體現了“全人教育”的理念,提出“專業與通識、學養與人格、個人與群體、身心靈”這四個平衡的推動,在即知即行中追尋教育的真諦,很有特色。特別是在“四項平衡”中的“身心靈的平衡”,“身心”我們容易懂,“靈”是什麼?就是一種“信仰”或“宗教信仰”,倡導慈愛、博愛、公義與公平。在我看來,主張中西文化的相互融合,人文科技的互相整合乃是全人教育之核心要義。

  中原大學依據“天、人、物、我”和諧的哲學基礎,設計了全人化的通識課程——涵蓋文學、音樂、藝術、舞蹈、戲劇、電影、哲學、婚姻、交友、戀愛、生死學諸多方面。從傳統到現代、從本土到世界,認識現世,關懷終極。學生根據興趣自由選課,在這裡熏陶的學生,感受人文關懷,並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此外,我們在清華大學、臺灣大學考察也有很多的體會。在新竹清華大學,副校長、教務長陳信文教授安排我們與該校一些學者在校園內一家書店式的餐廳舉行“午餐沙龍”,就大學教育話題展開交流。他們對臺灣高等教育也有諸多不滿,比如:教育功利化,致使教育部門的自主性為之喪失,政壇亂象直接衝擊著大學教育;教育商業化,從投資報酬的觀點看待教育問題,使教育為經濟服務,使數千年來中國的教育傳統徹底淪喪;大學教育偏重於專業課程,使學生疏於人生價值的思考。因此,主張全面推行通識教育,其目的是讓學生建立完整的人格,促成人的自我覺醒。他們對臺灣大學教育現狀的不滿和激烈的批判,讓我感慨,兩岸大學雖然管理體制不同,但文化同根同源,教育教學相似,存在的問題也如此相似。

  那次,在回大陸的前一天,我漫步在臺灣大學椰林大道。去尋找校園裏那一口為紀念臺大第四任校長傅斯年而鑄的“傅鐘”,上刻傅斯年提出的臺大校訓“敦品、力學、愛國、愛人”。在學校上下課的時刻,“傅鐘”都會響21聲,緣于傅斯年説過:“一天只有21小時,剩下3小時是用來沉思的。”回望我們大學教育的發展,在長期的“爭分奪秒”、“白加黑”的思想渲染下,“擴招”、“跨越式”不絕於耳,我們幾乎忘記了一天有24小時,更談不上還有可以思考的時間,我們的經濟發展了,物質生活豐富了,大學規模變大了,也爭取了很多世界“第一”,但我們更希望大學能夠重樹人文精神和大學精神,能夠引領社會道德理想之風尚,造就更多的高素質“全人”棟樑。

  (作者為廣西電大校長)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南方週末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